記者 劉育如、吳彥萱、李佳諳、洪楷婷/採訪報導
1995 年,韓國最大的娛樂經紀公司 SM Entertainment 成立,緊接著 YG Entertainment 、 JYP Entertainment 也相繼創辦,三大公司開始迅速地推出新人偶像,如 H.O.T 、水晶男孩、 g.o.d 等,奠定了韓國現今的偶像組合模式。此時期 K-POP 正式在亞洲地區崛起,拓展了知名度與人氣。經過十年的發展,2007 年,歌手 Rain 成為第一位在日本東京巨蛋舉行個人演唱會的韓國藝人,此後陸續有韓國歌手或偶像團體在日本出道,躍升亞洲一線主流音樂。2012 年, PSY 的《江南Style》 MV 在 Youtube 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的點閱率(當時為8億),風靡國際的歌曲和舞蹈將 K-POP 推上新高峰,可以說「韓流」正席捲全球。
應援文化深 粉絲互動零距離
始自1990 年代,台灣就有許多歌曲大量改編自韓國流行音樂,像杜德偉的《脫掉》、梁靜茹的《無條件為你》、潘瑋柏與張韶涵的《快樂崇拜》等耳熟能詳的經典老歌,皆是翻唱該國歌曲的代表。直至 2009 年,綜藝節目《全民大悶鍋》在播出時模仿韓國團體 SUPER JUNIOR 的歌曲《SORRY SORRY》,才使 K-POP 在台灣掀起一股熱潮。
自2011年以後,K-POP已取代原本依附韓劇的樂曲,逐漸朝向唱跳團體發展;此時期音樂曲風主要以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為主,利用主節奏與拍點的配合,讓潛伏鼓動的旋律在轉折處飛揚起來,創造讓聽眾想跟著唱跳的高潮氣氛。曲風和台灣不同之外,歌詞也另有琢磨,韓國歌曲在副歌部分常使用重覆的字句,容易上口的英文或韓文單詞,讓不熟悉外語的聽眾也能隨之複誦傳唱,進而發展出用諧音組成的「空耳歌詞」。此外,韓國流行音樂也採用英文歌名,以便進軍國際市場,甚至還邀請歐洲知名作曲家來編寫歌曲,旨在迎合歐洲粉絲的口味。
舞風方面,韓國舞蹈深受歐美影響,強調頓點及放鬆,與popping相似,再透過韓國音樂影響力,間接把歐美風格轉進亞洲其他國家。但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互動,韓國會在複雜的舞蹈中加入簡易動作讓粉絲容易學習,加上演唱會中的「應援文化」,粉絲在每首歌曲不同的高潮部分,都有一致的口號與偶像互相配合,你來我往的場面相當震撼。
韓國團體在舞蹈上另有一大特色:在舞台表演時,會有「Killing Part」,通常為SOLO片段或是長鏡頭,讓團體中的舞蹈擔當或特定一位成員,透過個人特色展現魅力,這些小技巧都是經紀公司設計的表現手法。
追求完美 「賠」養實力
在韓國藝人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GOOMII強調夢想藝術工作室的CEO高瑩蓁(果凍)曾在韓國以偶像團體成員的形式出道一年;練習生階段時,社長說:「妳跳得很好,但韓國人不會這樣跳」,讓她的街舞觀念徹底改變。她坦言,自己的舞蹈實力在台灣已小有名氣,到了韓國卻被迫打掉重練。在這不斷開發新人的異國環境中,每一個練習生都處於緊繃的狀態,若實力不夠突出,隨時都有被替換的可能。
UTS國際流行音樂教育推廣協會藝人培訓總監方杰表示,韓國人追求完美,願意花時間去尋找藝人的定位;在舞蹈訓練過程中,每一個動作都非常注意細節。反之,台灣大多不重視細節,精準度明顯不及。韓國也看重長程發展,短則2~3年、長則7~8年,不惜成本地栽培新人,使其在亞洲娛樂圈內佔有一席之地,創造極大產值。
知名演出製作公司執行製作人殷意菱認為,韓國人除了愛用電器、汽車等國貨之外,也非常保護本國的音樂產業;對藝人基本功的鍛鍊非常扎實,對產出的音樂、MV,以及宣傳策略都嚴格把關,顯示國家對流行音樂產業的重視程度,這點非常值得台灣學習。
邁向國際 韓行銷能力強
強大的整合能力是韓國音樂市場迅速發展的重要關鍵,不只發行歌曲,更將音樂與周邊產品、戲劇及旅遊等結合。五大唱片行店長凃芳潔認為,台灣歌曲逐漸走向數位化,造成聽眾選擇上的偏好,導致其他歌曲曝光率不高;但韓國唱片市場並非如此,經紀公司會針對每一個管道進行宣傳,從實體到數位皆牢牢掌握,不僅提高專輯收藏價值,對外銷國際市場也有很大的幫助。
韓國注重IT產業的發展,致力於內容數位化及改變訊息傳遞方式,透過全球性媒體即時分享最新內容,立即可見的就是在YOUTUBE上創造大量的影片曝光率和點擊率。此外,韓國藝人也會透過Facebook、Twitter等社群媒體中與粉絲進行互動,將知名度推銷至全球市場。
韓國流行音樂在產業的整合行銷背後,更見政府單位大力支持。方杰表示,韓國政府為將藝人推向國際,會贊助經紀公司海外活動的資金,並打造有影響力的環境,吸引各國關注。果凍還說:「在韓國是不會提預算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籌備辦公室主任丁度嵐也分析道,韓國政府會與國內三星、LG等大型財團合作,共同投入大量資源,不會要求回饋;例如SM Entertainment經紀公司所營運的複合式文化空間SMTOWN COEX Artium、韓國流行音樂圖書館的建設,都是政府立意扶植、慷慨投資的成果。然而台灣人的心態相對保守安逸,短視近利,缺乏產界、官界及學界的合作,投資者一心想要立即回收成本為重,不願重資培訓,導致藝人在短期訓練後就得立即發片,品質自然不高。
丁度嵐還說:「韓國看準了流行音樂產業具備的潛力和廠商展現的優良績效,所以才敢把錢給公司,隨他們高興。」
跳脫保守框架 帶動潮流新市場
在韓國音樂邁向全球化的趨勢下,台灣經紀公司依然固守過去的經驗,缺乏對大環境的理解與應變。如今台灣的唱片業與經紀公司嘗試轉型,雖然仿照韓國發展Spexial、A.N.D等「韓系」團體,知名度卻無法打開,除歸諸基礎實力不足外,台灣人向心力不夠,新人容易遭「酸民文化」的評譏,致使在本地音樂圈發展有限。台灣的音樂產業要想突破,果凍認為,除了提升藝人的能力外,策略上還須捨棄老舊觀念、大膽啟用年輕人,如此才有機會打開國際市場。
最後,丁度嵐認為,每個年代都會有所謂的「潮流」,此刻韓流當道,但熱潮總會退去,就像當初日本的小室哲哉、安室奈美惠、濱崎步等,也終為韓流所取代。今天的年輕人多少都受到韓國流行音樂影響,而其中不乏可能投身業界的人才—當下時潮會推及到未來,這正是音樂文化對青年世代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