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芷儀、李奇叡、顏譽/台北報導
今年日本總務省公佈了最新總人口資料,截至2017年2月為止,日本國內總人口數為1億2679萬人,這項統計數字,與前一年調查相比,減少了22萬4千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經連續三年為15歲以下年輕人口的雙倍以上,出生人數也首度跌破百萬,死亡人數更是歷年來最高。而生育率在近20年也是逐年下滑,少子、高齡化對日本國內影響逐漸擴大至難以忽視的地步。
人口枯萎 難以支撐經濟命脈
少子化現象在日本社會早已存在多年,就2004年日本政府發布的「少子化社會白皮書」顯示,若總和生育率低於生育更替水平,且15歲以下兒童的人口數量低於65歲以上人口數量,則稱為少子化社會,日本於1997年便進入了少子化社會。
而少子化所造成的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勞動人口。充足的勞動人口對各類企業為重要要素之一,縱使日本在20年前經濟大起飛之際,經濟水平已經達到先進國家中的一定水準,但逐年下降的生育率,使得日本國內15至64歲的勞動人口不斷減少,企業對於勞動人口的亟求,已成一大問題。然而政府對於外來人口的政策不夠完善,使得企業無法透過移民勞工解決勞動人口的短缺。
再來,年輕人口跟老年人口的消費慾望及需求比較會相對地高,而年輕人口面對新產品及流行等因素時,購買慾望會提高,但老年人口對於新穎、特殊的創意及產品,則是顯得興趣缺缺,一旦新產品的販售數量降低,產業對於研發、廣告行銷的投資也會逐漸減少。年輕人口在消費總人口所佔比例不斷減少,消費人群結構也邁向高齡化,消費慾望降低,自然而然地,景氣也會受到波及,消費及投資狀況令人堪憂。
勞動人口短缺 失業率仍居高不下
儘管企業對於勞動人口有相當大的需求,但失業率卻依舊居高不下。針對此現象,世新大學通識教授魯君禮分析,可能與「高等教育的普及」有關。
「年輕人通常都是接受大學、碩博士等高等教育,在投入就業圈之後,通常不想擔任藍領階級一職。但企業缺的便是需要勞動付出的藍領階級,因此新鮮人的就業慾望與企業需求相去甚遠。」,魯君禮補充。
在少子、高齡化的狀態下,日本的白領階級通常都以待退休的老年人口擔任,而新生人口的減少,也連帶影響了社會新鮮人的平均能力降低(量少質低),老年人口無法放心將工作職缺下放給年輕人,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亡羊補牢 日本能做出多少因應對策?
安倍政府曾提出「一億人總活躍」計劃,希望提高日本GDP至六百兆日圓,並將總和生育率由1.4提高到1.8。透過兒童津貼及分娩補貼的提升,些微減少生育後的經濟壓力。
由於日本許多新生媽媽在生育後通常希望快速重新投入職場,此時托育系統完善將是改善此現狀的一大要點。因此,除了增加嬰幼兒托育設施數量,也鼓勵民間廣設兒童課後輔導所、兒童俱樂部等等,幼兒園和保育所允許提早入園並延遲離園,延長兒童在園時間,方便父母接送。
此外,透過提高日本男性休產假比例,使普遍在日本公司嚴謹的文化下,被責任制束縛、鞠躬盡瘁的男性員工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照顧小孩,減輕家庭育兒壓力。
而在社會福利方面,「一億總活躍」計畫也希望達到「老人照護離職率零」。因為日本的就業職工,必須在家照護老人不得不離職,安倍打造的新箭,就是要讓離職人數減少為零,也就是讓有需要照護老人的家庭,可引進外來照護員,讓工作者能繼續留在職場上打拚,為日本經濟成長做出更多貢獻。
透過各種政策,日本政府希望能從思想上真正的推廣多生小孩,進而直接提升生育率,然而,政策的推廣,卻也受到不少批評。尤其先前,日本現任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曾在節目中發表有關「敦促女性為國家生育」的言論,引起撻伐。民眾認為:「他真實想法是『快生孩子、增加人口』吧。若以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進行支援的話,這樣無論如何都得不到育兒家庭理解的。」
前車之鑑 從日本現狀反思台灣未來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系主任詹昭能認為,日本因受西方個人主義影響,獨立自主的觀念不管對於男性抑或是女性,在這二、三十年來,成長得非常明顯。
「每個人都強調自我中心,整個傳統家庭文化、社會集團主義的文化觀念逐漸退化,加上性別平等主義、女權崛起,傳宗接代及組織家庭概念漸漸式微,年輕人口對於養育孩子普遍採保守態度,不婚不育的概念在現代社會逐漸成為主流。」
而台灣也逐漸步上日本的後塵。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議題,台灣政府須要有一套完善的對策。台大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指出,台灣未來10年,無可避免地將面對人口快速變遷所帶來的危機,預計2025年將拉起「紅色警戒」,老人比例也將追上日本目前狀況,為幼年人口的2倍以上,屆時「不是老人就是死人」,而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台灣的青壯年身上也將背負著更沉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