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潮流下的韓國時尚產業:服裝篇

記者 劉育如、吳彥萱、李佳諳、洪楷婷/採訪報導

從每年3月中在首都東大門設計廣場(Dongdaemun Design PlazaDDP)舉辦的首爾時裝週愈辦愈盛大的規模,到櫛比鱗次的歐美名牌服飾大型旗艦店,不難看出繼日本之後,韓國已成為引領亞洲時尚潮流的先驅。

近十年來,藉由偶像團體和韓電視劇所創造的「韓流」(K-Pop)文化,包括當紅明星的機場時尚、私服穿搭,以及戲劇角色的造型等,無不成為韓國時尚產業的最佳宣傳。此外,政府和企業的巨幅投資贊助,更是時裝界一大助力,2010年首爾更獲得世界設計之都的殊榮。今天,韓國正運用時尚產業等文化軟實力,以破竹之姿躍上國際舞台,挑戰在服裝設計和品牌經營各具風騷的日本和歐美諸國。

韓流明星帶動的K-Pop熱潮更帶來大量商機。製圖/洪楷婷。
從工人服到時尚潮服 從首爾走向世界

研究韓國政治與社會文化的香港學者鍾樂偉論及2030年前的首爾街頭,年輕人的穿著盡是相同樣式的「工人服」,但現在已脫胎換骨成時尚之都。以往多是歐美及日本帶動流行,如今韓國已成不能忽視的潮流之星。

知名日韓服飾的代理業者張令瑜表示,過去幾十年來都是以日本品牌為主,近年韓國的積極拓展,加上日本經濟低迷,於是新增在創意上比起日本更加多元奔放的韓國品牌,其源源不絕的新奇設計靈感容易抓住大眾的目光。韓國時裝產業能夠表現如此亮眼,得力於大集團的資助及戲劇、偶像明星的宣傳,政府的傾力栽培也是推手,除首爾服裝週之外,文化教育與觀光部轄下的創意文化振興院(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KOCCA)以及由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與紡織業公會合辦,為培育新一代年輕設計師的「韓國時裝設計大獎」都是相當成功的例子。

張經理指出:「LG集團本身有經紀公司,所以會固定贊助給特定藝人,像韓劇『嫉妒的化身』男主角穿的衣服、『提皮箱的女人』、『THE K2』女二的衣服,能明顯看出韓國娛樂圈與時裝圈有很大的結合,不只韓劇還包括韓星平時穿著與出席活動的服裝,這是與日本最不同的地方,能吸引更多人去關注。」

韓國服飾專賣店彭姓店員則透露老闆本身就是「哈韓」族,抱持著對韓流穿搭的熱忱創業,每個月都親自飛往首爾挑貨,掌握最新時尚資訊。越來越多年輕創業者不再只是跟隨歐美與日本的流行腳步,而是逐步聚焦韓國,並且在收益成效上都有不俗的成績。

韓國服飾店面注重裝潢及擺設,營造潮流氛圍。攝影/李佳諳。
韓國最大服飾集團衣戀(E-LAND)旗下擁有150多個服飾品牌,事業版圖遍及歐、美、亞洲。製圖/洪楷婷。
韓國軟實力 時尚拼經濟

 80年代被譏笑毫無品味的老土韓國,居然能在短短二、三十年間搖身變成時尚之都,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促使韓國改變?銘傳經濟系副教授王光賢表示,在1990年代後,情況變得不同,一方面韓國習慣以大型企業進行營運活動,再者韓國政府用了許多政策來吸引廠商轉向出口為主的國際貿易,故在大規模生產的成本節省,加上出口市場擴充,使得韓國專注在薄利多銷的模式中。在2000年後,韓國各產業全面轉向全球化,為適應各個國家與市場旳需求,逼迫韓國企業得投入更多的研發與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重創,轉型發展軟實力成為時任總統金大中亟欲尋求的經濟出路,而時裝產業能夠蓬勃,紡織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韓國身為全球第三大紡織業出口國,在賺進大筆外匯之後,韓國並沒有停下改革的腳步,接著便是「品牌化」,也就是創造高附加價值的階段。

「但是品牌化很容易受到歐美、日本大型品牌的擠壓,所以韓國紡織業走的路線就有點像是ZARA的做法,快、狠、準的推出新潮流、新產品,這與歐美大型品牌所謂萬年不變經典款不同,也比較容易做出市場區隔。」王教授如此分析道。

鏡頭拉回台灣,台灣紡織業曾在60年代快速成長,成功搶下低價成衣出口市場,發展程度甚至和當時主攻高端時裝的日本不相上下,反觀甫經歷韓戰的韓國,受到台、日夾擊,紡織製品只能內銷。

當年遙遙領先韓國的台灣紡織業,如今卻委靡不振,走向品牌化、國際化更是難上加難,對此現況,他無奈表示:「韓國的經濟發展核心雖不會在紡織業,但紡織業占有一定比例,對國家經濟有一定的貢獻。台灣的部份,貢獻度相對少得可憐,這也許不是台灣的錯,而是一種選擇而已,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看到有便宜的國外生產基地,又加上政府的忽視,不去才有鬼咧。」

和東大門商場(圖上)的熱鬧人潮相比,同是成衣批發中心的五分埔顯得慘淡。攝影/吳彥萱。
韓流魅力 全面行銷締佳績

韓國和台灣時裝有如天壤之別的發展現況,其中的決定性差異是什麼?曾任職於進口代理商的劉彤雲小姐有不同的見解,赴韓留過學的她認為,韓國民族性格本來就比較急,無論工作、生活,甚至在時尚方面都追求快速,加上韓國人普遍時尚敏銳度高,穿著打扮已成年輕人的基本能力,然而相較台灣,最主要的發展優勢,還是來自業界和商界的高明行銷手法。

韓國正逐步將東大門打造成首爾的時尚中心,除了每年在DDP舉辦的時裝週,東大門更提供來自各地的時尚工作者和買家一套完整的生產供應鏈,從設計打版、生產製造到批發零售全都集中在此,每家時裝店,每天都能夠提出五至六件新設計作品,即每天在東大門裡,便有兩至三萬件新設計的時裝推出市場。

而韓國最令劉小姐驚豔的還是利用明星知名度進行的包裝和置入性行銷,這點是同樣身在亞洲的日本和台灣無法匹敵的,以往在台灣瘋迷日劇、日系穿搭的盛況已不復見,她認為這是韓流崛起後必然的結果:「只要這世上還有韓國偶像跟『迷妹迷弟』,韓流的影響就不會消失。」

韓國生活步調快,因此發展出24小時產業鏈的生產型態。製圖/吳彥萱。

 

朝向國際化邁進的韓國時裝,在政、商和業者三方的合作之下,幾十年間已成不容忽視的新星。而台灣時裝的下一步在哪裡?這塊產業大餅還未被政府所重視,使得許多台灣設計師經營品牌的過程舉步維艱,即使擁有實力,卻苦無發表的平台,國際能見度低。

過去黯淡的韓國,曾歷經日本殖民、韓戰和亞洲金融風暴的摧殘,卻在軟實力的輔助下締造高產值,躋身世界第六大出口國,其「經濟領土」規模更高達世界GDP73.5%。期待和韓國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政府未來能夠拿出應有的積極作為,制訂完善政策,吸引企業不吝投資,並結合學者的專業知識,共同努力從時裝列強日、韓環伺的逆境,走出自己的時尚之路。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