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船長行事風格 決定外籍漁工勞動權益

記者 朱宸霆、陳星宇、葉馨婷/採訪報導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富饒的海洋資源,近海或是遠洋漁業十分發達,漁業需求量甚大。但在現今的社會風氣下,已鮮少有國人往漁業發展,現今船上人員多為東南亞的外籍漁工。漁工一職雖薪資高,但在高強度的工作與隻身在外的壓力下,加上需長時間待在海上生活,因此船長的行事風格,也決定外籍漁工的勞動權益。

「離家太遠且長時間不能回家,所以就算高薪,也很少台灣人會來做漁業。」在基隆嶼從事漁業多年的的台籍船長麥可(Michael Wu)說,不只自己,整個業界同行目前都是雇聘外籍移工來船上工作。根據移民署統計,至108年期間在台從事農林漁牧工作的外籍移工人數就高達12491人。

漁工在船上工作處理漁網。照片來源/PEXELS

然而,「薪資」也是項吸引外籍漁工來台工作的誘因之一,據麥可表示,外籍勞工的薪資制度是透過仲介那邊的規定裁決。對船長來說,每個月都是支付固定薪資給仲介,而外籍漁工能夠拿到多少就是根據他們與仲介的合約內容簽定為準。

以麥可為例,他每月需付給仲介新台幣3萬元的固定薪資,而外籍漁工實拿大約16000多新台幣,薪資的多寡會隨著合約內容,待得越久的移工通常實拿也就越多;另外一位雇主(船長)則是會根據合約內容,給外籍漁工6000元做為伙食費,由於多數外籍漁工出海後,會跟著船長或是乘客在船上處理三餐,所以並不會花到錢,因此若沒出海6000元就成了漁工們的零用錢。

「當然這沒有不對,就是每個船長的行事風格罷了。」麥可提到,船上的規則會視每個船長對外籍漁工的待遇不同有些微差別,有的同行並不會讓漁工在船上一同吃飯,意思是要漁工自己用6000元伙食費買食材上船自己煮,甚至會分兩個廚房。

不同國籍薪資也不同這並不是歧視,麥可船長表示以印尼籍漁工為例,在特定節日會有齋戒的文化習俗,俗稱齋戒月。根據教義他們必須在這一個月中遵守,特定的時間是不進食也不喝水的。因此,在不進食的情況下外籍漁工,會容易呈現疲乏且較為無力的情況,這時工作效率也大幅降低,甚至在工作時間只能睡覺確保不會消耗體力導致肚子餓。

薪資的高低也由飲食習慣有所有影響,信奉伊斯蘭教的外籍漁工在船上就不吃豬肉,這會使老闆(船長)需另外特別花心思準備豬肉外的肉食。加上牛肉的價格通常又比豬肉貴上許多,因此麥可船長認為,影響漁工的薪資是非常合理。

他也分享曾經隔壁魚船上的同行就因急需人員的情況下,請到了印尼籍的漁工,「不能吃豬肉就快煩死了,齋戒月期間真的做什麼都軟趴趴無力,迫不得已只能又違約解除關係,得不償失。」

漁港特色地景 東南亞商店林立

外籍漁工人數眾多,在漁港邊也形成他們特有的文化。例如沒出海時,外籍漁工就會住在船上,無另外的宿舍或租屋處。因為潮汐造成海面上升下降的變化,需要有人24小時在船上顧船,因此漁港邊就開始出現了不少「東南亞商店」,漁工們會就根據不同國籍,聚集在各國商店內。麥可船長說他船上的越南外勞特別愛打球,每當要匯錢回家,就會往同國籍的商店去寄錢,順便跟朋友聊天相約打球。

「交朋友很重要!」麥可說許多外籍漁工會因結交到不好的同夥,而逃離崗位不知去向,通常會是友人介紹更好的工作機會告訴另一個工作錢更多,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已經觸法。他提及曾經友人的勞工逃跑,通常這這種情況仲介會補上新的合法外勞,因為找回來的機率都很小。

漁船定期進廠保養,工作多交給外籍漁工執行。攝影/葉馨婷

異鄉打拚甘苦談  外籍漁工:船長下令就得做

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因為很多因素來到了台灣為生活打拼,希望能在台灣多賺點錢,就是為了回家鄉後能讓自己和家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外籍漁工阿牛是一名印尼人,他表示大多數來台灣工作的漁工都會藉由仲介來尋找分派工作的船長,如果跟船長談妥就可以簽約,通常是一年或半年。

契約一成立就必須開始工作,運氣對於漁工來說相當重要,如果遇到好船長,在船上的生活就會比較順遂,遇到不好的船長則反之。此外,漁工們一年四季都必須待在船上,不管有沒有需要出海工作,即便停在岸邊休息,他們也必須輪流待在船上顧著船。

船上的工作繁多,不管大小事,只要船長下令他們都必須做,有時候睡個一、二小時就被叫起來做事,這也造成漁工們經常睡眠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就很容易導致漁工們的身體疲倦與不適。

「還好我遇到對我很好的船長麥可哥,只要休假沒事,我要去哪裡玩跟他說一下,基本上如果沒事,他都會讓我出去。而且在船上不只會給我伙食費,還會買食材給大家讓我們可以自己煮來吃。」阿牛表示,這些都是遇到好船長,如果不是的話,那他們船上的生活不只是辛苦而已。

麥可表示,很多漁工會因為遇到不好的待遇直接逃走,成為在山上採茶的黑工,沒逃跑的就是繼續接受這些事情默默吞下。宗教衝突也經常發生,如不吃豬肉或牛肉等,有些船長的作法是將伙食分開煮,或是給伙食費讓他們自己去買,但不好的船長就會強迫漁工們接受,並認為等漁工們真的餓時就會願意吃了。

討海人的生活已相當不易,何況是對來到異鄉討生活的外籍漁工們,對他們來說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宗教差異等問題,都是需要習慣的事情,來台賺錢不僅是一大挑戰,跟對船長更是需機運。

漁工居住的船隻一艘艘停靠在岸邊。攝影/葉馨婷    
船艙內漁工睡覺休息的環境。攝影/葉馨婷

「我會把他們當作朋友,而不是員工。用心的對待,能幫一點是一點,大家都好過生活!」

麥可堅定地且微笑說。

海員漁民服務中心  打造外籍漁工避風港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民國108年漁業統計年報數據顯示,從事漁業相關工作的人員高達30多萬人,而外籍漁工的比例更是高於國內。寒冬將至,在台的外籍漁工雖無法自由進出國,卻仍能透過海員漁民服務中心舉辦一系列聖誕活動,不畏疫情影響

台灣從事漁業人員看似數量很多,但實際出海工作的船員卻是以外籍人士為主要勞動力。外籍人士可以透過漁業仲介或私人管道成為外籍漁工在台工作,並依據工作內容性質,如遠洋漁撈業、近海漁撈業以及沿海漁撈業,簽訂定型化契約,保障外籍漁工在台工作權與合理應得的待遇。

對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牧師陳武璋表示,這些外籍漁工的薪資是遠遠不足一般國人的基本薪資,再加上出海後可能半個月至一個月都在海上作業,在薪水與付出勞動不成正比的情形,很多外籍漁工的心情在高壓工作環境下而受到很大影響,最常見的情況是因為無法吃苦、思念家鄉,就在船隻靠岸後申請離職。

來自菲律賓的外籍漁工安東來台工作將近三年,對於漁工一職,他表示並沒有想轉換跑道的念頭,一來是薪資優渥,足夠負擔遠在菲律賓家人的開銷,二來是娛樂漁船工作內容比起職業漁船相較輕鬆,而最重要的仍是雇主與漁工之間共事融洽、互相尊重。

不過安東也提及他身邊有朋友因為職業漁船太操勞,加上長期於海上作業無法充分休息,在身心俱疲下選擇離開漁業,轉往從事工地建築等相關工作。

陳武璋為了讓外籍漁工結束工作後能有個舒服的休憩場所,在海員漁民服務中心內提供許多軟硬體設備給漁工們使用。除了是外籍漁工的避風港,更致力於處理勞資爭議、工作權益與福利等相關問題,維護外籍漁工的人權。每年的耶誕節海員漁民服務中心還會舉辦聖誕晚會以及愛心募衣活動,透過晚會分送保暖衣物,讓外籍漁工在寒冬裡也能有溫暖。

聯歡晚會外籍勞工互相交流玩樂。照片來源/漁民服務中心
冬衣捐贈處外籍勞工領取發放衣物。照片來源/漁民服務中心

延伸閱讀:

直聘移工問題多 仲介制度難廢除

「燦爛時光」書店 東南亞和台灣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