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葳 、周庭羽 、游孟舉、 葉書銘/採訪報導
規範模糊爭議多 社企現況有待改善
社會企業是一個基於社會服務或環境改善為目的,為了協助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期盼透過販售服務或商品以取得全部或部分收益,而非單單仰賴政府或一般大眾捐款的一種企業。最早發起於英國,由於1970年代政府失靈,大量失業及財富分布不均的問題,以社會公益目的為取向的社會企業才開始快速蔓延、發展,社會企業(以下簡稱社企)於英國發展至今已行之有年,實際解決不少社會問題。但由於台灣在社會企業的定義仍無法被明確規範,而造成有一般企業打著社會企業的公益招牌,行獲利之實。也進而影響部分消費者觀感,對社會企業印象大打折扣。
台灣也於2014年決定跟進,由行政院頒布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定該年為社會企業元年,社企的整合才萌芽。在政府的命令未頒布之前,社企只能自給自足,在艱困的環境,保持當初的信念繼續經營著。
目標跳脫世俗框架 社企有助改善社會問題
當炎炎夏日,室外的氣溫使人汗流浹背,口乾舌燥之時,許多人會選擇到便利超商買一瓶冰涼的飲料,大口地喝,爽快的消暑。消費者拿取架上的飲料,再到櫃台結帳,最後獲得他們購買的商品,是一般在便利商店消費的程序。但令人意外地是這些完成消費程序的店員其實是受過訓練的身心障礙者們。
在現今社會,大多數民眾的價值觀裡,身心障礙者普遍只能從事較為特定的工作,比方說販賣手工麵包、手工餅乾,或是在加油站洗車等,他們的工作類型幾乎被整個社會定義,導致許多企業主在給身心障礙者職缺的時候,往往都有既定的刻板印象,直接安排他們進入或學習固定的工作類型。不只是身心障礙者,甚至是中高齡的再職者、更生人,因為他們在先天的缺陷,或是背景經歷導致他們在求職的路上困難重重,滿路荊棘。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層出不窮,形成為數不少的社會問題。根據勞動部統計,目前在台灣總共有22種社會問題被歸類,實際的種類或許比官方統計的資料來的更多,是社會上不容忽視的一群人。
獲利公益比例難平衡 社企盼政府立法作保障
以「勝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於2000年左右,其前身「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已經開始致力於提供完善的就職服務,包括研究及開發身心障礙者新的工作類型、專業的就職訓練和適應社會的課程,以及給予身心障礙者妥善的服務網路,讓他們能夠肯定自我,提昇自我的價值觀與成就感。
在社會企業的定位上,台灣早期的障礙者非營利組織的就業部分絕大部分是單一障別。而勝利基金會則是選擇多重障別混合的方式,一方面是讓身障者有選擇工作的權利,另方面是因為差異化可以使身障者在工作過程中學習互相幫忙體諒。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張英樹主任表示:「這才是人類社會裡面應該得到的精神,而對身障者也一樣。」
張主任也提到,台灣普遍的社會企業之間有個「70/30」的默契,70/30的意思是指企業的收入中的30%不能挪用於企業股東的分配,須將這些收入留住來解決社會問題。然而對比於英國,其法律規範的則是35/65,是指需要將企業收入的65%用於解決社會問題,只能將35%分配給股東。這樣利潤的分配差距,可以看出台灣目前的社會企業發展較英國注重於營利,傾向企業重於社會,與英國重視社會多於企業的方向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台灣目前也有許多團體積極推動立法,期許能讓台灣的社會企業有個法律規範,減少透過社會目的而營利的公司,保障更多真正在努力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
台灣社會企業積極轉型 創造自我價值
勝利基金會的張英樹主任與勞動部銀髮人才資源中心黃俊豪經理談到對於目前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現況以及未來時皆表示──「市場」為台灣發展社會企業未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鎖定客戶群,增加營收。張英樹主任認為:「身障同伴經過訓練之後能力與一般人差不多,但如果沒有選擇好『市場』走向,失敗的可能性也大幅的提高。」黃俊豪經理則表示看準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少子化」,若能減少孩子成為家庭經濟、安全的負擔,社會狀況也自然會改善許多。他未來打算讓銀髮族群打造一個小社區,負責照顧小孩,一方面使銀髮族有不錯的工作機會,另方面可以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把愛與關懷的元素注入進社區。讓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好的教育。
前宏碁公關經理辛悅台先生,從科技公司走入社會企業,可以選擇退休過著愜意生活的他,卻毅然決然地決定創立「樂波波」社會企業,藉由輔導員一步步的耐心教導,帶領身障者學會工作技能,也使他們能夠體會到自己獨立完成工作時的成就感。一天生產2000碗牛肉麵的專業中央廚房,光是「水源」過濾的步驟就經過四層消毒程序,再加上研發獨家口味及特製辣醬,一碗「勝利牛肉麵」就這樣成功於市場銷售。同時他也看好台灣咖啡市場的潛力,教導身障者從最基本的「挑豆」開始,從一盤尚未被經過篩選的生豆中,一顆一顆檢視,尋找有無不合格的壞豆,看似簡單的步驟,若是缺乏耐心、觀察力的人卻是無法輕易勝任的,若是不小心混到了品質不佳的咖啡豆,不只影響口感,更會引發心悸等身體不適。採訪過程中看到學員不小心把咖啡豆撒了一地,但教導的社工沒有責罵,反而在耐心引導下,教導學員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時應如何應對,辛悅台對此也表示:「透過低壓力的工作流程,讓身障者有工作機會,雖然效率相對較低,但這是比較好的方法。」
近幾年台灣能明顯感受到蓬勃發展的社會企業風潮,也希望能透過社會企業的推廣,來解決台灣社會所面對到的一連串問題。 面對未來發展,黃俊豪經理表示:「現在的社會企業還不算主流,未來要發展的壯大,得靠政府的力量,發揮引導功能,政府必須統合資源解決現況發生資源不平均等狀況,同時置入技師、專業人員前往社會企業,加強民眾對於企業的專業可信度。」
社會企業失敗率極高,除了上述成功的案例,更多社會企業仍在困境中掙扎,面對資金、人才,或是市場都有困難。如何創造社會企業價值,除了鼓勵台灣各行各業繼續邁向推動企業社會之路,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加上政府的輔助,共創永續經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