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蘇子雁、劉蕙瑀/台北報導
一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件影像裝置,電視內的演員隔著玻璃,正和觀眾私密地講述一段故事,言談間彷彿不單單只是介紹寶藏巖的歷史而已,獨特的展覽方式,令人忍不住走過一個個展場,探訪「這裡」的過往樣貌。
早期的公館寶藏巖,歷經了清領、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治理至今,因許多來台的老兵群居在這裡,成為眷村。其後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為由,強拆違章建築物,引發居民抗爭,後來在各方團體的奔走下,民國 95 年被規劃為「寶藏巖共生聚落」,期望透過藝術家與居民的共同創作,達到「共生」的目的。因而催發了《寶藏巖歷史重述展》的產生,策展人許峰瑞表示,透過藝術將帶給民眾對於寶藏巖不同切入點及觀看方式。
身歷其境的展廳設計 吸引民眾觀賞
進入寶村二九的展廳內,即可看到藝術家何采柔的作品《某日在寶藏巖》,影像中的演員拿著電話筒,隔著玻璃透過最傳統的口耳相傳,和坐在前面的觀眾講述過往。何采柔利用最擅長的劇場經驗,使視覺上除了坐在影像裝置前的一位觀眾外,其他觀眾亦能夠以旁觀者的角度,透過展間其餘牆面的話筒窺聽著,使觀眾能有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觀展方式。
民眾高秀儀認為展覽的動線設計很巧妙,寶村二九展廳設置在入口處,特別的影像裝置勾起她的好奇心,使她想要到創藝小客廳去看更詳細的研究資料。
許峰瑞坦言當初受到文化局的邀請後,曾為展覽呈現方式苦思了許久,現今的寶藏巖藝術村已成為許多人拍照打卡的景點,假如以單純的文件展呈現,對於現今的民眾來說,太過枯燥乏味。若觀眾能在第一眼就被展覽內的特殊劇場呈現所吸引,進而前往第二個展廳觀看相關研究資料,使觀眾能夠由淺至深的了解整個展覽。
從來沒有歷史是最正確的
而在展間的一隅,可以見到一份由過往寶藏巖歷史剪報所凝結成的《市民報》。策展人許峰瑞認為,這些媒體報導看似提供閱讀者客觀的文本平台,但經由大量編年式的剪報蒐集所加以重建而成的歷史,所隱晦透露出的反而是政治權力的展現,也是政府及市民社會對寶藏巖的意識形態。歷史寫作所能記述的事件只佔了曾經發生的一小部分,無法確切的呈現完整、最正確的歷史。
「現代快速化的社會,使人們很容易遺忘過去。」許峰瑞表示,他沒有資格敘述歷史,但透過展間內大量的出版文獻、居民照片,甚至是公共藝術空間,如同是在不同時間用不同角度所擷取到的畫面,留給觀眾細細品味,在當代社會標榜著進步發展的狀態裡,所無法忘懷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