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落差嚴重 技職教育取法德國

記者  李瑞瑾、王芳瑋、程于晏、許珮姿、鄭詠心、林庭羽/台北報導

 

技職教育起落大 家長迷思限發展

依據台灣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我國105年底15歲以上人口之教育程度,大專以上以43.6%位居第一,其中大專以上人口10年內就上升約11%。另就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指出,10515歲以上的勞動人口共11727000人,失業人口就有46萬人,其中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人口約有192000人,佔失業人口約41%。顯示出台灣受教育人數雖然逐漸增加,但仍舊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口,也造成民眾反思所學是否保障就業。

民國四○年代至七○年代,是台灣技職教育最興盛的時期,當時台灣技職學制相當多元、複雜,除高職、五專之外,還有初職、二技、四技、二專、三專等學制,後為教育改革以及少子化考量,漸漸廢除專科等制度。當時政府為求台灣產業轉型,將教學資源投入到技職教育中,民國五十八年(1969)起,鼓勵增設職業學校,逐年調整高中與高職的學生比例,從原本的六比四,至民國七十年(1981)調整為三比七。大量學子進入技職體系,修業完成後投入生產線、製造業,為台灣提供大量勞動力,也帶動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張仁家表示,當時有許多學子為就讀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放棄進入建中、師大附中等機會,躋身投入技職體系。

直至八○年代,政府為推行高等教育普及化,廣設大學、高級中學,造成高中數量比高職數量多。此外,許多地方國民中學改制為完全中學,國中成為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造成高中數量不斷成長,再加上高職數量些微萎縮,高中三百多間,高職一百五十五間,學校數量差距來到兩倍之多。普通大學學生數量也從民國七十三年(1984)的173千多人,成長到民國九十六年(2007)的112萬人,增加約6.5倍之多。

近五年來技職體系學生比例下降,技職體系與一般體系學生分佈比例逐漸拉大。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製圖/王芳瑋

另外,專科學校的關閉與改制,也是造成技職教育逐漸式微的原因。政府輔導專科學校升格為四年制技術學院,後成為科技大學,學生畢業後擁有與大學同等學歷,但張仁家表示,當時普通大學校數約有70間,其中有36間私立學校、34間公立學校;科技大學為59間,只有14間公立學校。因此,許多家長認為就讀普通大學能進入公立學校的機會較高,再加上考不上高中才去念高職的迷思,因而導引孩子在國中之後選擇就讀高中而非高職。

民國100學年至104學年技專院校校數。可呈現近五年來技專院校學校數量呈現下降趨勢。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製圖/王芳瑋

除了學校數量之外,實作時間減少也是現今台灣技職教育發展的困難所在。民國七十五年之後,政府要求高職學校增加史、地、公、物、化等一般科目上課時數,對此網路獨立媒體技職3.0執行長黃偉翔表示,增加一般學術課程造成學生實作時間大量減少,導致學用落差,出現學校所學與業界所需不對等情況。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人資長吳崇文指出,學生進入業界前,除了須具備基本學理,還須擁有積極學習的態度,待進入職場後,再由企業端投入時間,培養學生建立實務經驗與危機處理能力。

取經德國 雙軌教育有效降低青年失業率

相較於台灣學生出社會的產學落差嚴重,德國雙軌技職體系可說是全球各國技職教育借鏡的典範。在雙軌體制的教育下,從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至高等教育一連貫的栽培,讓德國面臨歐債危機時,青年失業率低於8%,遠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如西班牙、義大利的56%38%。此外,歐美各國在面臨金融風暴時,青年失業率達20%的比比皆是,但不論德國的總體失業率有多高,青年失業率不僅低於其他國家,甚至更低於平均失業率。因此,許多歐洲國家都紛紛向德國取經,期望德國協助建立雙軌制的技職教育。

理論實作兼具 人才培育一氣呵成

德國與台灣的教育環境大不同,為12年至13年的義務教育(6-18歲)。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時(6-10歲)便接觸許多職業探索的課程及性向測驗與輔導,老師與家長均充分協調,學生較能了解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小學畢業後即進行分流。德國臺灣協會前會長劉威良解釋,歲後就是中等教育,學生面臨選擇中等教育下的四種學校,分別為:五年制的國民中學(或稱主幹中學)、五年制的實科中學、十年的綜合中學及五年一般體系的文理中學。主幹中學、實科中學屬於技職體系;文理中學與綜合中學屬於一般體系。而學生在15歲時還可以有第二次地教育選擇機會,也就是職業性向轉換。當學生15歲畢業時,便進入為期一年的「基礎職業訓練年」,提升實務訓練。由此可知,在德國教育體制的規劃下,學生從職業認識、職業試探到職業養成,直到最後的職業準備,完全是一氣呵成。

德國技職教育vs台灣技職教育。製表/程于晏

雙軌並行育人才 師徒制度重實作

學生在雙軌體制底下除了學校課程外,也需與業界進行近似台灣的「建教合作」。其最著名的部分便是「學徒制度」。德國與業界接軌的方式,上至政府,下至學校,左至企業,右至工會的方式進行,政府提供經費給德國工商總會,由工商總會主導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張仁家說明,工商總會嚴格審查適合的企業,而後企業才能收學生,也從業界的角度找合適的學校,再請學校幫忙找尋適當的人才培育。此外,因業界最清楚現今社會最需要的技能,專業執照考試、核發也由工商總會負責,以確保考照技能符合業界所需。

台中私立葳格高級中學校長許焴楨表示,德國在實施雙軌教育的主導權在工會,並站在業界的角度徵人;台灣則是由學校角度去審核業界。在台灣,業界不見得接受學校送來的實習生,因學校不會給企業經費,還要花費人力、時間成本帶領學生學習,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種負擔。但德國工商總會有政府的補助、捐款收入、營運所得,平均每年收益153億歐元(約4956億元台幣),底下合作廠商平均每年有50萬間工廠在做雙軌制,每位雙軌制的學生每年平均有8000歐元(約26萬元台幣)作為教育訓練基金,業界肩負培育人才的責任。總體來說,台灣與德國環境不同,無法複製,但可作為努力與參考的目標。

加強產學相附合 確實接軌學與用

此外,德國技職教育採用「學徒制度」,相較於台灣技職教育體系差異甚大。許焴楨提到,德國從小學四年級後便依能力及興趣分為就職及升學取向的國中。反觀台灣將學子學習技能最黃金的時間拿來讀取學位,反而減少能透過實作學習的機會。

再者,德國的技能檢定則由民間性質的工商總會舉辦,每年對檢定內容做檢討,使檢定符合業界需求,且工商總會定期舉辦職業訓練,使學生順利銜接職場。台灣的職業證照是由勞委會舉辦,由政府所主導,故舉辦單位對檢定內涵項目的認知與業界需求有落差,業界多半無法藉由求職者的檢定及證照篩選出所需人才。張仁家表示,台灣現在的丙級、乙級證照都不被企業認可,證照已成為學校讓學生升學加分的工具,儘管由勞動部發給,卻無法與業界接軌。

雲林虎尾科技大學學生黃琮翰表示,專業證照是在就讀松山工農時考取的,升上大學之後,不論是技能、證照,或是學校教授的理論以及實作課程,都需要由學生自己去努力進修研讀。吳崇文表明,產業發展腳步快速,學校教授的理論趕不上業界進步,因此鼓勵校方成立工作坊,建立實作環境供學生練習,加強學校與產業接軌。

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作練習。攝影/鄭詠心

黃偉翔說明,在台灣的產業體制下,公司型態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比例高達總數的98%,在資金及員工數量有限的情況下,無法挪出人力帶領實習生,技職教育的實習無法發揮效用。張仁家也建議台灣亦可落實產業學院的概念,讓技專院校與產業合作,使企業與學校達成協議,在實習結束後留用學生,並提供經費提升企業培訓之意願。

「台灣技職教育的定位應與普通教育有清楚的區隔。」張仁家認為,兩種類型學校的課程設計、師資、教學內容應有所不同。如台大電機系、科大電機系及技術學院專科部的電機系培養的目標人才應有所不同,普通大學的工學院應培養的是研發工程師,科技大學的工學院應培養製成(品管及設計)部分的工程師,專科技術學院應培養行銷、維修工程師。

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作練習。攝影/鄭詠心

欲改善台灣的技職體系,德國台灣協會前會長劉威良指出,一個屬於台灣的技職體制是需要國家、學校、企業三方合作制定而出的,從觀念上就需要有所改變。吳崇文認為台灣可以由工會、學校或是產業聯盟發起,建立政府體制之外的認證機制,確實鑑別能力,使人才能夠確實為產業所用。張仁家則建議,台灣應以職能為標準制定一個學歷、學力和技術的對照,成為一個資歷架構,打破企業用人以學歷當標準的陋習。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