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莉穎、李可心、蔡芃敏、胡皓宸、翁悅心 /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於1 月 23 日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縮寫 TPP),投下對其他成員國的震撼彈,然而台灣仍持續爭取參與機會,TPP 未來將由誰來主導,抑或是灣加入的必要性,都是目前各方討論的重要議題,世新大學「國際專題」任課教授王健壯表示,應把握任何參加多邊貿易協定的機會。
過去,TPP 被視為美國抗衡由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縮寫 RCEP)的重要貿易協定,藉以強化對亞太影響力,根據經濟部國貿局數據,TPP 佔全球生整總值約為 38%,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更將其視為經濟策略的一環,藉由「零關稅」的協定規範,以高度自由貿易帶動整體經濟。王健壯說,美國退出後,日本經濟面臨巨大挑戰,無法推斷 TPP 將來是否由其主導。
政治牽動貿易 我國恐臨經濟邊緣化
針對台灣能否加入 TPP 仍是未知數,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彭懷恩指出,在美宣布退出後,TPP 名存實亡,而其餘成員國可能另尋協定方法。此外,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仍是簽署各貿易協定的阻礙。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並積極發展「一帶一路」、「亞投行」,加深了其在國際間的重要性。同時,中國也致力於推動 RCEP 等跨國性多邊區域貿易組織,然而台灣因受到政治問題牽制,上述組織皆無法加入。出口貿易為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若無法成為區域性貿易組織的一員,將嚴重影響對外經貿發展,在國際經濟上恐遭邊緣化。
農產關稅甚棘手 台灣加入 TPP 是否必要?
台灣對外貿易總額每年平均約為五千億美元,出口產品以電子零組件為最大宗,如台積電、大立光、鴻海等精密零件代工廠,佔每年出口貿易總值逾三成。王健壯指出,TPP 強調各成員國需撤除關稅壁壘,且全面開放服務業與金融市場,以及投資保障利益,有利於小國貿易發展。但相對來說,目前台灣仍有 20 項農產品實施關稅配額或特別防衛措施,加入 TPP 後,必須取消這些產品的關稅及非關稅措施。而國外農產品進口量增加,勢必將對台灣農業產值及糧食自給率有所影響。
鑒於國際地位 台應致力加入多邊貿易
考量當前的國際局勢,王健壯表示,台灣仍應積極爭取加入各多邊貿易組織。由於受政治主權因素及國際法地位影響,台灣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機會有限,已多次遭中國阻擾,因此進行雙邊貿易協議極為困難。再者,雖然簽署雙邊及多邊貿易協定曠日費時,但一經談判完成,便等同於一次與多國建立雙邊貿易關係。以 TPP 為例,台灣若加入,一旦簽署完成,即可與十二個國家進行雙邊貿易,並能有共同規範約束牽制,一如台灣已加入的 WTO。對此彭懷恩則認為以台灣目前國際地位而言,想要加入 TPP,可說是癡人說夢。
我國簽署FTA僅有巴拿馬、尼加拉瓜、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中美洲五國,另外與日本、中國、紐西蘭、新加坡,分別有簽署不同之貿易協定,而目前政府推動中的協定包括歐盟 ECA(經濟合作協議)、TPP、RCEP,以及與美國的TIFA協商。
外國農產難打入 貿易談判作繭自縛
鑒於許多外國農產品輸入台灣遭高度課稅甚至禁止,在台競爭力有限。每逢面臨天災時 ,市場因無法以進口農產品緩解市場需求,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飆漲。進口農產品在台競爭力也難以突破窘境。回顧過去台灣與他國的貿易談判,由於政府農業政策多施行保護主義,且台灣民意也偏向自我保護立場,導致在貿易協定談判時,並未提出互利、高度自由貿易條件,導致貿易阻礙。
國際貿易協定宗旨即是創造互惠、平等,並擁有共同規範的貿易關係、平台。台灣若欲加強自身國際經濟競爭力,除了致力參與國際貿易組織外,更須改善法令制度,展現誠意,提供他國良好的貿易條件,如特惠關稅等優惠待遇。
伴隨全球貿易自由化,台灣企業成為精密電子零件代工的龍頭,如鴻海、廣達等皆屬代工大廠。然而川普鼓吹「美國優先」保護主義,呼籲像蘋果等製造業回流,企圖在美國境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恐導致台灣失去替美國代工的機會。若台灣無法加入多邊貿易體系,且雙邊貿易談判又無進展,王健壯建議,政府必須調整和改造整體結構,如改善長期代工的問題,並扶植創新產業,以自創品牌躍上國際舞台。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重申「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不會改變對台立場、會依照台灣關係法,將繼續對台軍售、支持台灣主權,並強調「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既為法律義務,亦屬道德使命」。但是川普當選之後,卻不斷挑戰「一中原則」。
川普是台美斷交以來第一位和中華民國總統通電話的美國總統當選人,還推文以台灣總統稱呼蔡英文,並表示「一中政策是可以討論的」,引發中方回應「一中原則是中美關係基礎,不可談判」,爾後又在「川習熱線」中被動同意履行一中原則,顯示川普對於美、中、台立場搖擺不定,更挑起三方之間敏感的政治神經。相較之下,同為彈丸小國、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沒有中國因素以及位居全球金融重鎮,因此與台灣的小媳婦命運截然不同。
川普立場反覆 引起台灣「籌碼說」
美國總統川普頻踩中、美外交紅線,引發台灣是否會淪為兩國談判籌碼的討論 。台灣地理位置特殊、具重要戰略地位,但也淪為大國間的籌碼。媒體則頻以「籌碼」一詞形容台灣,擔心我國淪為中、美兩國間的談判條件。
對於「籌碼」一說,王健壯表示,台灣不論在政治或是經濟上一直以來都是大國的籌碼,這也是國際政治使然。台灣位處西太平洋樞紐地帶,在地緣上可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彭懷恩說,因為台灣地理、戰略位置優越,讓許多強國想要控制台灣。他也提到,有些地方離強國太近、離上帝太遠,這是政治現實,亦是台灣的命運。
台灣宿命——成為中美籌碼
回溯歷史台灣早已是「中美關係」的籌碼。1949 年 8 月美國國務院發表由時任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主導的「中美關係白皮書」,將國共內戰失敗原因歸咎於國民黨政府的問題、撇清美國的責任,爾後隨即停止對中華民國所有軍事援助。隔年1月,杜魯門表示美國將採中立立場,不再介入台海爭端。直到 1950 年 6 月朝鮮半島爆發韓戰,美國為了防堵共產主義擴張,台美成為盟友,美國並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將台灣視為重要基地。1972 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準備犧牲台灣利益,以換取大陸支持越南和平計畫。1971 年美國正式宣佈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同一時間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
歷史上美國多次將台灣作為利益工具,王健壯表示,從國民黨撤退來台,台灣即是個隨時會被拋棄的小國。台灣受限於國際法和中國因素,聯合國及大多數國家不承認我國主權。他也提到,川普政府勢必會將台灣當作棋子,從川普上任前就是如此,台灣大概逃不掉被玩弄 的命運,只是被玩弄時台灣該如何自處,才是最重要的。
同為小國 新加坡、台灣處境大不同
受到兩岸歷史影響,台灣遭受來自中國的政治壓力,使得台灣的處境在全球局勢當中獨一無二,因此和台灣相比,新加坡雖同為小國,但無中國因素的牽制,新加坡在國際地位上和台灣大相逕庭。彭懷恩指出,小國在歷史上,雖容易淪為大國的籌碼,然而若擁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小國仍然可從籌碼的命運當中獲取利益,而先決條件,便是要具備或成為大國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何在大國間取的平衡,仍是台灣目前所面臨的挑戰,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大國鬥爭下,小國得需自保。」新加坡以地理優勢成為亞洲的金融市場,在經貿上,扮演不可或缺的港務轉運中心,台灣如何能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主政者一大課題。
國際法 又稱國際公法,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不同於國家的法律制度,主要適用對象為國家而非公民。國際法基本原則:各國主權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脅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決原則。中華民國遭遇最大困境就是國際多數國家不承認我國是個主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