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新大學傳播學院、行管系主辦的「世新在大文山地區的角色與定位」願景工作坊,於二、三日議程中決定五大行動方案,分別是常設工作坊、共同建構大學文化商圈、重新定位大學角色、大學資源與社區分享、景美河濱公園遠景規畫,將呈報學校,作為推動校務的參考。
建立組織架構
會中首先決議,成立常設工作坊,作為學校與社區間溝通平台,其下再設立公關組,專職內部與外部社區、政府、民代社團等協調溝通、發布新聞,保持溝通流暢與校園社區化動力。
常設工作坊以委員會形式組成,由世新總務處策畫,其中委員人數學校、社區各半,負責組織行政工作,其它方案可以此為基礎,將地方發展計畫向政府申請與諮詢。由工作坊發起同性質公共論壇,邀請社區參加。此外,需印製社區手冊,使民眾、學生認識環境與資訊。
打造藝文商圈
共同建構大學文化商圈,首先建議將捷運景美站附上世新大學指標,並種植文山原生樹種為路線指引。加以社區造街運動,形成景美到世新的書店街、樂活街、夜間市街,再進駐誠品等文化產業、創意市集、藝術表演場域等,使學校、居民打造具在地特色的藝文社區。對此方案,與會居民賴舒玲表示,許多居民皆樂見景美商圈活力的再現。
校園景觀改造
世新校園可重新規畫景觀,比照高雄城市光廊,設計夜間照明營造藝文風情。並提出拆除學校圍牆,輔以配套措施,令學校社區無隔閡,以及推動未來增設的捷運試院站改名為「世新大學站」。
重新定位世新角色,建議訂定社區整體發展計畫,由大學提案,向政府申請社區改造,社區可設定服務獎章、社區獎學金,鼓勵學生、居民參與社區改造。
開放資源共享
學校內部需做結構性調整,在教授升等上,加強社區參與取代研究室論文、學生修課需重新安排,校內則開放小世界周報、世新電台等媒體成立民意論壇,反映居民心聲。改造計畫由政府代表、居民、校方舉行常態會議,審核計畫與經費使用。
社區鄰近學校,在大學資源與社區共享方案下,應開放校園,提供民眾所需空間、圖書、視聽設備,有公益活動時,可邀請居民設攤一同參加,亦可開放世新電台、小世界讓社區共同參與製作。
校內社團方面,鼓勵學生吸收有意願民眾,還能補貼社團開銷。此外,使世新公園化,加強夜間照明,晚上仍可到世新活動,以現有商家發展吸引居民,與文化商圈結合。
強化休憩機能
最後方案為整治景美河濱公園,去除雜草垃圾,在世新前門巴士站增設步道區,連結至景美河堤,提供人與單車行走,作為文山居民舒緩都市壓力的休憩地點。
願景工作坊形成行動方案前,是以願景為思考基礎,會議中所提議題是以世新與社區間的互動、影響、資源互助,和兩者如何達到共榮發展為目標,討論皆以此為願景,再延伸如何具體實現方案。
結合社區發展
籌畫工作坊的行管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表示,外國大學與社區間關係相當密切,在世新五十周年的今天,也許是重新思考、定位的好時機。他認為,與會學生、居民、教職員將討論層次拉高,考量彼此觀點,尋求共識,找出解決方案,提出具體成果,透過對話,了解公共討論與社會價值,而這次會議只是個「起點」。
賴舒玲指出,過去對世新印象較為負面,但參加這次會議,肯定世新尋求在文山區定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