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又新、蔣季庭/專題報導
世新大學新聞系校友朱鳳治目前擔任公視早安新聞記者,將愛好服務他人的精神體現在每一則採訪中。平時除了負責早安新聞的現場連線外,還負責報導「元氣台灣」的專題新聞。

大學時期活曜於社會服務團的朱鳳治,當時對於新聞工作沒有太大的興趣,當上社會服務團的團長後,時常前往偏鄉地區的國小為當地的小朋友服務。大學時期曾經服務過台南的後港國小、苗栗的藍田國小、雲林的興昌國小,陪伴小朋友。朱鳳治說:「這些小朋友的父母都往大都市工作,經常缺少陪伴,我們能為他們服務的就是陪伴他們。」卸下團長職務的他還參與了國際志工團,跟著志工團團長謝雷諾到馬來西亞義診、柬埔寨陪伴無法上學的小朋友。
一開始害怕進入媒體 卻越做越投入
世新大學新聞系還沒畢業時,朱鳳治並未感受自己對新聞工作的熱誠,但是不想浪費四年在學校學習的經驗,世新大學畢業後,還是嘗試進入媒體工作。進入新視波有線電視(以下簡稱新視波)以後,開始新聞工作的生涯。在新視波時,朱鳳治主要採訪中永和的地方新聞,從大學時期就熱愛服務他人,朱鳳治在採訪地方新聞時深入當地居民的生活,除了採訪里內大小事,還時常到當地育幼院採訪,照顧小嬰兒。

朱鳳治提到:「雖然採訪地方新聞的自由度很高,但是能夠採訪的主題比較少。」因為熱愛學習新事物,地方新聞的採訪內容讓她逐漸感到不足,後來進入公共電視新聞負責「早安新聞」的現場連線及採訪。

每天凌晨四點上班、下午一點下班的生活一點都不感到疲倦,早安新聞主要負責報導台北、新北早晨發生的事,早安連線傳達早晨的氛圍,帶給觀眾一天的活力,朱鳳治曾走訪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採訪城市農夫、新北市中、永和地區製作環保帽的夫婦、文山關愛中心的愛滋寶寶和移工寶寶。愛滋寶寶是受到母親垂直傳染愛滋病的嬰兒,部份母親會遺棄小孩;移工寶寶則是在台灣的外籍勞工在台灣生下的孩子。在採訪移工寶寶的問題時,因為較少人關注,讓她很有感觸,朱鳳治說:「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愛滋寶寶的數量慢慢減少。這些移工寶寶都是無國籍的透明嬰兒,反而移工寶寶變多,這些寶寶都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在哪裡,這是目前社會很需要關心的議題,也值得我們深思。」

朱鳳治:每一次的採訪都是一種學習。
每當訪問問及朱鳳治是否熱愛現在的工作時,她總是兩眼發亮地說:「我很幸運能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對我來說每一次的採訪都是一種學習,當新聞記者最大的酬勞就是不斷在學習。」
每天四點上班卻一點都不感到疲倦,因為每一次的採訪都能讓朱鳳治學到很多,每一個故事,都帶給朱鳳治很大的動力,而透過自己的文字和報導將社會大小事傳達給更多人,帶給他很大的成就感。朱鳳治將自己愛好服務的精神,體現在新聞工作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