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逆襲 青年參政夯 – 2160期

近年來在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中可以發現,年輕人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意願,這些運動更激起年輕族群對政治的想像與加入。自民國103年的太陽花學運起,青年對政治開始加熱,許多年輕人都想從監督者轉化成參與者,選擇加入政黨或投入選舉,期望從體制外走進體制內推動改革。

青年勢力崛起 新興政黨搶選票

基於民主政治,台灣憲法保證年滿20歲以上的人民參政權,但近年來,人們參與政治、關心社會的年齡不斷降低,自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後,相繼而來的高中生反課綱行動等,都是青年開始關心社會的象徵。

隨著青年參政近年來被廣泛討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爭取權益,在體制外投入社運和學運;也有人選擇參選或加入政黨,進入體制內實踐理想。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陳品皓指出,隨著網際網路普及,比起過去人們只能透過媒體關心公共事務,現在的年輕人更能主動去了解各項議題的各方意見,也能監督政府的施政情形。

陳品皓表示,學運發生的原因,在於人民的生活受政治影響,進而使民眾走上街頭,他解釋,其實生活和政治是不可切割的,即使對政治冷漠甚至視而不見,政治依然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

割闌尾計畫發言人林祖儀表示,改變政府不只是進入國會裡改革,他解釋,能夠進入體制內為少數,因此仍需公民監督。在這次的選舉期間,由島國前進等多個公民團體共同發起「落選運動」,盼延續「割闌尾計畫」罷免立委的經驗,透過落選運動消滅爛立委。落選運動過去曾在韓國推行,其成功率有六成,不像過去公民團體只是在記者會上呼籲,而是有許多非全職參政的學生和上班族志工,實質走上街頭,執行各種掃街遊行、擺攤宣傳與發放文宣等方式,讓在地選民得以更加認識自己所選出來立法委員,進而影響在地選情。

但參與公共事務仍是表達意見最直接的方式,在即將來臨的立委選舉中,我們能看見年輕人勇於表達的特質落實於此,有許多年輕面孔成為候選人,影響力漸趨龐大。然而,於民國104年一月創黨的時代力量,其幕僚團隊大多為年輕人,他們多數人從體制外的運動來到體制內的參與,但他們並沒有特別招募青年族群。時代力量新聞組聯絡人汪彥成表示,青年族群在選舉中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青年對於傳統政黨的定見與偏見、新價值與新理念的接收較容易,對未來國會的想像也較為開放,資訊的接收整合能力高,因此在新興政黨中也針對青年族群拉票,透過競選政策、活動年輕化等方式喚起年輕人對公共事務的熱情。

盼能超越藍綠 眾多小黨爭出頭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在台北市第七選區(南松山信義)參選人呂欣潔與時代力量參選的台北市第四選區(內湖南港)立委候選人林少馳,同為33歲的他們,決定以第三勢力參選,對政治有不同的期待與想像。

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程日益推進,大部份的選民都開始支持青年參政,「要讓年輕人站出來」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呂欣潔說,她從18歲就開始參與各式各樣的公民運動,曾在民進黨工作一段時間,也長期在公民團體工作,她認為,台灣兩大黨的價值和理念,比起許多公民團體或小黨,立場還是相對保守。呂欣潔表示,給予更多小黨或第三勢力更大的空間,有利於台灣政治生態,才不會繼續呈現獨大的局面。然而政治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呂欣潔認為,過去的藍綠板塊正在變動當中,尤其台北市的空間很大,她指出,台北市民已經開始關注藍綠之外的選擇,此外新政黨的產生,更有利於促進舊有政黨的進步。

呂欣潔表示,台灣過去的選舉文化很少人談論政見,都是在仰賴人情關係。台灣過去的選舉總依賴政治明星,但在她的心目中,政治代理人就是一個專業的工作,要思考候選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好的監督機制讓其做好工作

呂欣潔說,自己的團隊是從公民團體、人民第一線出來的實務上的工作者,希望可以透過自己,讓身邊的人知道,政治不是一件骯髒的事情,也不是別人家的事,政治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別於呂欣潔,林少馳過去在香港國泰航空任職,自洪仲丘案後,讓他開始關心社會,他坦言,在出國工作讓他對「台灣」二字更深刻,無法接受他人說自己是中國人,或用不理性的言語攻擊。參與太陽花學運之後,讓他決心投入公共事務,參與警察工會推動、內港湖割闌尾等議題。

林少馳認為,現在的選民結構,依然接受傳統的選舉方式,像是面紙文宣、樁腳、設立廣告看板,電視傳播等,尤其現在選舉兩年選一次,總統綁立委、縣市首長綁議員,媒體會選擇投入較多的資源在總統、首長的選情上,會相對壓縮青年參政的曝光度。

林少馳競選團隊先前曾嘗試錄製一系列「在地球奔馳」網路節目,討論國際議題、專訪國際經驗者,林少馳坦言雖然效果沒有太好,但仍然希望選舉的行銷方式,能夠突破以往都要花費大量宣傳費用的思維。

而林少馳除在就學期間就讀政治系外,無其他政治相關經歷,因此在投入選戰後,他感受到許多民眾正面的回饋,不只是民眾對青年的新鮮感,而是覺得可以改變過去,只能含淚投藍綠。林少馳認為,民眾表示支持並不一定會將票投給他,但是這是人們開始接納不同政黨的契機。

政黨設青年軍 顛覆舊時代印象

別於參與第三勢力組成的政黨,各黨的青年軍也是培育青年政治家、青年參與政治的領域之一。

在民進黨青年部中,分別有青年組織、青年政策及青年行銷三個策劃部分,除了號召有共識的生力軍,也提供給有參政意願的年輕人一個具自主性、能動性的平台。民進黨青年發展部副主任黃守達認為,黨所給予的助力,是提供參政的年輕人一個共同奮鬥的環境,以及志同道合的夥伴。

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不分區立委參選人蕭敬嚴說,因為本身關注公共事務,參加過青年團舉辦的「民主RPG政治實踐營」,營隊特殊並融合政治實踐的課程活動,加深他對於政治參與的興趣。蕭敬嚴表示,他加入青年團時並未料到會因為政治參與而有這麼多的收穫,如擔任青年團總團長,甚至被黨提名列入不分區立委名單人選。他更說明,在每一個挑戰中,只要能對於社會關懷、公共議題有幫助,皆是青年團想做到、顛覆過往印象的事情。

新舊思維拉扯 新世代實踐理想

許多投入選舉的青年人,由體制外的公民運動開始關心政治,因為對於政治長期被藍綠二黨掌握,選擇進入政治體制加入改革行列。但在這過程中,新思維與舊觀念不斷拉扯,林少馳便提及,在打選戰的過程中,仍發生「大人」對青年本能的偏見,像是你爸爸是誰、你有多少錢、你背後有什麼靠山等,總歸就是一句憑什麼,但林少馳認為,自己年滿23歲,擁有台灣的身分證,這就是憲法賦予他的參政權。而呂欣潔雖偶有民眾因她的視覺年齡感到較年輕,但呂欣潔認為,只要經過交談,就會知道她是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並不會因為年齡而被阻礙。

因此青年候選人在參選前就必須做好準備,陳品皓說明,除了要了解行政部門的運作規則外,若順利當選民意代表,背後支撐的便是選民的選票,可能會形成人情壓力,或面臨利益團體的遊說,要如何堅持自己的理念,並適時妥協,有別於體制外的公民活動,有更多需要考量的因素。

在政治活動中,理想與現實的拉扯可能會消耗青年參政的熱情,唯有透過實踐並堅持下去,民主法治社會的理念才能透過溝通、磨合等方式共創新生活,也使社會越發進步美好。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