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學校儼然是小型的社會,在其中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相處,然而,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見下圖右,照片提供/陳怡光)提出相左意見,他說明,學校是被篩選過的環境,學生基本上皆是與自己年齡相差半年左右的同儕相處。但在真正的社會當中,人們需要面對的是與自己年齡差距更大的人相處、共事。對此,陳怡光指出,相較學校環境,自學教育則提供了更加多元與彈性的環境,讓孩子能夠與他人有更良好的互動。
然而在自學教育環境底下學習,仍可能存在隱憂,例如,孩子無法像在學校般,有長時間相處的玩伴、學伴。對此,陳怡光表示,其解決的方法為找尋相同身為自學的家庭,定期舉辦聚會、分享各自的經驗,安排活動,以聯繫感情,接著讓孩子們一同學習。
有關希望實行自學教育的家庭,陳怡光建議,家長應先思考其讓孩子參與自學教育的目的,以及自身對教育的想像,須有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孩子則應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並考該如何達成。此外,陳怡光強調,「家長千萬不要打壓孩子!」而應支持孩子的想法,並提供必要的資源。
而近來通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此政策主要是要減輕學生升學考試的壓力。對此,陳怡光說明,目前台灣的教育環境,「不太差也不太好。」,原因是基本教育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知識能力,卻忽略「潛力」的部分,即便有職業學校存在,亦無法提供孩子真正的技術經驗,依然將學習停留於課本,使得孩子的學習內容片面,且不懂得「主動」學習。
另外,由於自學團體不斷努力,近幾年,終於爭取到「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為了減低學習與實際應用的落差,及過往教師僅能提供課本上的知識,無法再額外給予實際的工作經驗,像是,若孩子想要當飛機維修員,但教師並沒有此相關經驗。因此,「實驗教育法」包含自學團體,其提供的師資,便能直接聘請業界專業人士,用其豐富的社會經驗教導孩子,滿足孩子的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