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破歷史建築不堪 當我們翻開碎片下的過去
臺灣的有形文資中,「歷史建築」以1700件居冠超越古蹟數量,是一個能夠被看見、記載著世世代代共生的證明。不過卻逐漸被大眾遺忘並犧牲,不僅難串起地區情感,也無法再次讓歷史交融在世代之間。
完整內文臺灣的有形文資中,「歷史建築」以1700件居冠超越古蹟數量,是一個能夠被看見、記載著世世代代共生的證明。不過卻逐漸被大眾遺忘並犧牲,不僅難串起地區情感,也無法再次讓歷史交融在世代之間。
完整內文司法少年,即為12歲以上、未滿18歲有觸犯法律之虞或因觸法而進入少年司法體系,被少年法庭保護的未成年者。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資料顯示,110年警察機關查獲青少年嫌疑犯人數共計4萬2048 人,以近三年的資料來看,青少年犯罪類型不分男女皆以涉「詐欺」案見最多,每年約1萬人上下;「毒品」案件次之,每年約5千人上下。
完整內文臺灣擁有天然和豐富的水資源環境,卻有一群熱愛水上活動的民眾為突破封鎖線,與政府發生衝突。儘管大眾逐漸熟悉「親水」觀念,但法律的限制、人民對水的擔憂,及尚未普及的防溺教育,讓民眾與水漸行漸遠。
完整內文犬隻被人類所馴化已有逾萬年的歷史,根據《國家地理雜誌》所述,早在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與狗共同生活的證據。犬隻漸漸成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而在社會中,甚至有一部分的狗狗正是維持社會治安良好運行的重要齒輪,他們被稱作「執勤犬」。
完整內文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致使病蟲害迅速蔓延,為確保糧食生產穩定,過往憑藉靠天吃飯,仰賴經驗法則的栽植方式不敷實需。然而,施用農藥雖屬必要之惡,但不當用藥及藥劑殘留,將對人體與環境造成傷害。近年植物醫師憑藉專業能力,診斷植栽致病原因,提供正確安全用藥方式,期許能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完整內文2013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辦第一屆百大青農選拔,同時祭出多項福利與補助,以「吉時從農、青春逐夢」的口號吸引青年農民迴游鄉村,期許能為人口逐年老化的農產業灌注生命力。然而,青農在鎂光燈下亮眼的成就,背後卻存在不為人知且難以突破的關卡,不僅須克服土地取得、資金匱乏與銷售通路等問題,企業化更是經營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可謂創業維艱,守成不易。
完整內文傳統工藝的傳承,是文化資產保存不可或缺的環節。紅瓦是臺灣古厝特色,然而隨著近代人們對古厝的居住需求下降;以及技術人員供給減少,瓦片修復師因此出現人才斷層。
完整內文因《原住民身分法》僅認定山地及平地原住民身分,大法官於2022年十月宣告違憲,規定三年內完成修訂或另訂特別法。然而「平埔族」不論在大眾心中,以及目前法律下,既不是原住民、也不是從中國遷至臺灣的漢人民族。擁有錯綜複雜歷史的平埔族,在世代洪流中逐漸消逝,迫切追逐自我與社會的身分認同。
完整內文微罪弱勢,一個看似陌生的名詞,但這些其實群體遍佈在我們的周圍。微罪,依字面解釋是微型的犯罪,在現行的法規法條中並沒有明確定義出微罪的範疇,但通常犯下的微罪罪行,不外乎三種非告訴乃論的犯罪:竊盜、侵佔、詐欺。微罪弱勢通常會因經濟上以及身心障礙被迫或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犯下微型的犯罪,這些群體若沒有獲得社會救助,常常會重複犯罪而入獄,不斷進入犯罪、判刑的死循環。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