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百年桃園故事 都市化洪流的埤塘守護戰

記者 陳明遠、蔡捷伃、辛恩/採訪報導

桃園埤塘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早期為先民灌溉開墾用,後期因應工業發展,變成學校、政府單位的建築用地,其餘遭棄置的埤塘則轉型為環湖步道、景觀公園等觀光用途。然而,開發與保育衝突頻發,如光電建設、航空城計畫影響生態,縮減鳳頭潛鴨棲地。專家呼籲政府平衡開發與生態,保護埤塘原始風貌,確保其歷史與生態價值傳承。

不再閃耀的水晶 桃園埤塘剩半數 

從桃園機場降落時,俯瞰窗外,映入眼簾的是《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形容的「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這一小池鮮活生命力,不僅點綴著桃園市景,還孕育了良久的珍貴生態。和平生態農場創辦人葉斯澍指出,桃園最多的地景就是埤塘,「所以多多少少像我們這年齡的人,都跟埤塘有很親密的互動過,而且很多故事都是在埤塘裡面發生的,畢竟它(埤塘)是大家生活的中心。」

桃園境內的埤塘目前約有3000餘口,在尚未「被消失」之前,最巔峰時期埤塘數量曾多達6000多口。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方偉達在學時期曾針對桃園埤塘進行研究,追溯至日治時期統計埤塘數量,「我整個研究結果下來發覺,大概桃園一半的埤塘都消失了,最盛的時候約有6000多口,到20幾年前只剩下3000多個。」他也解釋,埤塘的消失可以代表幾種情形,常見的情況為埤塘未被利用而閒置,而台北緊縮的生活空間讓企業轉向至桃園尋找腹地,進一步填平棄置埤塘,轉而蓋工廠、學校等公共建設。

命脈消逝 文化束縛  

百年前,埤塘是先民賴以維生、開墾的重要命脈,長久以來居民與埤塘之間的互動也涵養了文化底蘊。方偉達說明,最早的埤塘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當時桃園尚未開發,地形也受到地勢較高的限制無法引流,所以先民為了灌溉排水,挖了很多埤塘。

「埤塘文化就是桃園文化。」方偉達回憶,以前每個村莊旁都會有一口埤塘,經常可以看到孩童嬉戲、釣魚的身影。他指出,大的埤塘有時會被拿來划龍舟、小的埤塘則作為早期婦女洗衣池使用,「對於非常勤奮、節儉的客家人來說,埤塘具有非常強的文化意義。」

1-12埤塘後改為中埔國中建築用地,圖片上仍未開始動工。攝影/蔡捷伃

先民親手挖鑿的一口口埤塘,終究不敵歲月流逝與開發壓力,面臨被填平的命運。沿著桃園大圳灌溉系統的埤塘共有231口,在日治時期由技師張令紀設計,興建幹線及12條支線串連,其中有30口因耕地變成非灌溉用地,遭到廢除。桃園市野鳥學會榮譽理事長吳豫州解釋,第一支線原有14口埤塘、廢除9口,現今僅剩下5口。

吳豫州循著埤塘脈絡一個個細數,「1-1埤塘也稱為『辨天池』,國小時我曾在岸邊看別人划龍舟;1-2埤塘因建設福豐國中被填平;1-3埤塘則因為建設陽明高中、桃園監理站而被填平;1-4現仍存續、1-5則是建設桃園市政府被填平,所以可以從地圖上看出來一旁的縣府路是圓形道路,那其實就原本的埤堤所做成的道路。」他對於埤塘的熱愛,讓他可以一秒化身「在地導遊,到處指路告訴外來客埤塘古今中外的歷史。

從地圖上可看出具有埤塘雛形的縣府路圓環。圖片來源/翻攝自Google Maps

埤塘壘石文化 拯救廢棄小學

和埤塘具有濃厚的情感連結,不僅僅只發生在人身上,也出現在一座差點廢棄的國小。致力在推動「一埤塘一學校」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不僅在課堂時間親自帶領學生認識埤塘,還特別建立「埤塘學」。

不僅止步於校內,陳其澎更出外協助,他分享,桃園霄裡作為19世紀古地圖所記載的地區,仍保留帶有古時風光的「霄裡國小」,儘管這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小學,也難逃人數不足恐廢校的命運。他找到時任校長劉智忠,利用霄裡旁七、八口埤塘來活化校園,變成政府認證的特色國小,更代表台灣參加在印度舉辦的DFC世界孩童高峰會

陳其澎進一步說明,他在調查霄裡國小旁的埤塘時,發現具有開發價值的「浣衣池」,早期主要供洗衣使用,以及代表客家族群的「壘石文化」,意即先民利用開墾所取得的石頭堆成階梯狀的生活空間,展現客家族群的生活智慧。他將霄裡埤塘旁的客家傳統文化編入教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並實際看長輩如何利用埤塘旁的浣衣池洗衣,也向洗衣機世代的學生解釋何謂「搗衣」。

霄裡大池旁的埤塘目前仍作為農耕使用。攝影/蔡捷伃

談及推動埤塘融入學校教育的起因,陳其澎表示,目的其實是希望喚醒桃園人對埤塘的重視、將埤塘守下來,因為學校自然會影響社區。他嘆氣,但守不下來講再多都沒用,現今仍有埤塘「無聊的建設」給破壞。他也直言,桃園的中路計畫區原本有好幾口埤塘,但為了開發建設而遭填平,現名大牛欄分渠的滯洪池原先也是生態優美的埤塘,「現在變成一堆石頭堆,不好看。」

在埤塘周遭生活超過百年的客家先民,代表的不僅只是人類的進步過程,也意味著埤塘所賦予的文化遺產價值。方偉達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在強調遺產的概念,學界也認為埤塘可以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來保存,因為上面擁有很多人的生活記憶。他強調,埤塘也融合客家族群的生活美學象徵,「所以埤塘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認為沒有用就將其填平。」

埤塘多元轉型 經濟生態並行

富有文化及生態價值的埤塘,經時代更迭與社會變遷,功能逐漸產生變化,從以往作為農田灌溉使用,如今轉型成民眾觀光去處,以及生態復育場域。在以往的觀念看來,埤塘給人水深危險、禁止下水、環境髒亂等負面印象。不過,吳豫州指出,近年來埤塘除了生物棲息之外,更轉型成供人休憩、遊憩使用。「透過欣賞而產生感動,然後加以珍惜環境,並提升文化素質,這就是埤塘的功能。」他認為,埤塘能成為引路者,提供遊客實際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為讓民眾更親近埤塘,興建環湖步道和生態公園是目前埤塘轉型的常見方法,以桃園大園的華興池生態埤塘公園為例,公園內以木棧道將埤塘劃分為兩區,一區當作生態區,另一區則作為遊戲區使用。吳豫州說明,華興池開園不到一年,已經有小鸊鷉和紅冠水雞築巢。他認為,要把埤塘做得好,生態又可以被保留,多樣性轉型的設計可以作為考量,達到經濟和生態層面產生雙贏的效果。

為預防汛期的水患,桃園市政府利用埤塘改建為滯洪池,其中最大亮點是取名為「水の秘密基地」的大樹林滯洪池,曾被譽為「地下宮殿」提供遊客預約參觀,兼具環境教育和蓄洪功能,達到滯洪池多元利用。桃園水務局水利行政科科長邱來賢解釋,它並不是完全開放讓人自由進出,畢竟它還是以滯洪為主,在非汛期間提供民眾新的休憩地點選擇。

葉思澍親自維護和平生態農場環境。攝影/蔡捷伃

不僅只有公部門重新「拓墾」廢棄埤塘,民間也有人投身於埤塘生態保護的行列。葉斯澍從2018年開始打造「和平生態農場」,致力活化廢棄埤塘的生態,賦予原有的埤塘新生命,「用生態農場的方式去打造,就比較容易掌控到整個埤塘的運作。」他介紹,農場當中的50多個生態池,都種植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希望讓水生植物的淨化功能發揮出來。

葉斯澍認為,閒置的埤塘能扮演大自然的腎臟,作為自然淨化水質的重要角色,他不希望埤塘只是單純閒置,而是發揮早期的灌溉功能,他更列舉幾項埤塘用途,如調節環境溫度、提供物種棲息,盼皆能發揮在每一口埤塘身上,讓大地透過埤塘呼吸,生態也能有更多空間可以發展。

和平生態農場利用生態池復育埤塘原生動植物。攝影/蔡捷伃

談起埤塘如何永續經營,葉斯澍提及教育的重要性,讓後代學子有機會接觸到動植物,留給下一輩多樣化生態,才是復育的最終目標。農場不定期舉辦環境教育課程,例如採集水生植物、農業體驗活動,提供民眾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除了帶領民眾認識動植物,葉斯澍更在學校端執行生態維護,上田國小生態池透過他的巧手,建造魚菜共生及植物過濾系統,讓原本停擺的濕地生態重新運轉。

和平農場作為實際反轉廢棄埤塘的案例主角,葉斯澍認為,以自然生態的角度來說,閒置的埤塘如果保持原始地貌現象,反而會成為很多野生動植物自然棲息環境,如何才能在建設跟生態之間達到平衡,政府需要謹慎衡量。

生態開發衝突 平衡該當何解

現存埤塘多納入政府水資源管理,主要供農業灌溉,部分則提供工業用水,另外兼具滯洪、消防與緊急民生用水等功用。埤塘的濕地環境也在桃園市野鳥學會等民間團體的推動之下,化身為生態保留與復育的基地,而靠近都市等較多人煙的埤塘,則大多改造成為景觀公園,建造環湖步道,提供附近居民遊憩的空間。

根據野鳥學會統計,桃園埤塘的水域環境每年會吸引數十種鳥類停留或繁殖,鳳頭潛鴨作為埤塘生態系的一部分,為冬季來台棲息的候鳥,也是在桃園埤塘棲息數量最多的候鳥,目前已成為重要的關注物種。吳豫州表示,鳳頭潛鴨通常會選擇面積較大、深水域和人煙稀少的埤塘棲息,而鳳頭潛鴨的習性會潛入埤塘覓食,大型埤塘深度足夠的水域對鳳頭潛鴨而言擁有相較溪流、小型埤塘等淺水域更高的不可替代性。

來到桃園埤塘棲息的鳳頭潛鴨。照片提供/吳豫州

這些環境條件都恰巧符合光電業者偏好的種電條件。雖然在野鳥學會與許多民間環保人士的堅持下,阻止了當期光電業者的種電計畫,但仍有三口面積將近十公頃的埤塘,因為興建航空城的緣故被迫開發。航空城開發需要經過生態檢核,經過評估後,政府選擇在航空城內其他地方開挖小型埤塘,並以與被填平埤塘相等的總面積進行補償。

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專員徐星豪解釋,航空城原先要將大竹站、大園站旁的11口埤塘填平,後受到地方壓力而保留原有生態,但現已轉移管理權。而國家為「無可避免」地拓建機場第三跑道,預計將填平三口埤塘,目前其中一口已經開始施工。

吳豫州補充,政府為落實生態「減輕、迴避、補償」的措施,將被填平的三口埤塘面積,規畫至航空城公園內的小水池,以補償失去的水域。然而,這些新開挖的水域並不符合鳳頭潛鴨的棲息條件,原棲息地被硬生生的奪取,又因為是國家重大建設,環保團體亦是無可奈何。「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守護埤塘,因為不希望埤塘被人家透過各種歪理來利用。」吳豫州強調,補償措施對於水域面積可能有幫助,但對於生態卻沒有幫助。

另外,政府為了活化埤塘,將其改造成民眾能夠散步健行的空間,把埤塘原有的土堤改由人工建造的水泥堤防與人工步道替代。徐星豪表示,目前在桃園管理處管轄內的231口埤塘中,有41口埤塘已經水泥化。

水泥堤防雖然相較於土堤更堅固,同時兼具步道功能,但這些水泥堤防與步道帶給民眾遊憩功能的同時,也破壞部分埤塘內動植物的棲息地,影響埤塘內的生態平衡。此外,他也提及,零星幾口埤塘的環湖步道旁設照明設備,雖然照亮了夜間步行民眾的腳下,但過強的光線卻也打擾水中生物本該黑暗的夜晚。

實際探訪也能發現,改建後的埤塘帶來了人潮,卻也因為人潮的聚集而遺留不少人造垃圾,甚至有故意丟棄的家庭垃圾。若這些垃圾無法獲得妥善處理,掉進池水中隨著波浪載浮載沉,不僅汙染了埤塘內的水質,也使得埤塘散發惡臭影響周遭居民。

埤塘內漂浮寶特瓶等垃圾,水質遭受汙染。攝影/蔡捷伃

徐星豪也感嘆,比起花費高額在埤塘周遭建設遊憩設施,更多民眾與環保團體更希望能著重在埤塘的生態保護,將水泥化的環埤步道改由鋪設礫石或木板替代,減少人工痕跡,以「綠化」替代「美化」來降低生態破壞。埤塘歷經都市化發展,目前仍面臨各種與生態相互衝突的情形,管理單位該如何在開發與保護生態中取捨,又如何與地方人文共存,是今後仍需持續關注的議題。

延伸閱讀:

十年無法正名 被政府遺忘的海岸濕地

擱淺玳瑁重回大海 海龜保育亟待加強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