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子心、傅鈺皓、蘇相云/採訪報導
台灣的街景招牌作為城市面貌重要組成部分,是街頭巷尾最為顯眼的存在;然而,在這些琳瑯滿目招牌中,卻充滿爭議與矛盾,它們代表著各行各業的獨特風格與創意,但也常遭批評過於雜亂無章,甚至被視為「亂象」。要如何藉由政策規畫與設計創新,讓招牌既能體現地方特色,又不至於造成視覺負擔,將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日歐招牌和諧設計 台灣卻陷「比大」爭議
台灣招牌文化呈現出一種比大、比顯眼的現象,商家為了吸引顧客注意,往往設計出比鄰近店家更大的招牌,此舉雖然顯示出台灣商業文化活力,但也反映出缺乏規範與統一規畫的問題。與此相比,日本和歐洲的招牌設計更強調與環境的和諧結合。
歐洲許多招牌會融入當地設計思潮,例如:巴洛克或哥德式風格,或者直接融入建築的立面設計,造型各異,並非統一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副教授洪禾秣表示:「他們的招牌給人和諧的感覺,讓城市整體呈現如『建築博物館』般的視覺效果」。而日本招牌形式雖然與台灣類似,多為方方正正的,但日本注重街道景觀一致性,視覺上不會感覺混亂,也不會出現「比大」的情況。
創意與秩序平衡 創造台灣招牌魅力
對商家而言,招牌不僅是吸引目光的工具,更是品牌形象的重要延伸。平價火鍋店老闆娘徐素卿分享,他們之所以選用紅色作為招牌主色,就是覺得紅色與火鍋的溫暖感覺契合,也因此成功吸引了不少顧客。「醒目的招牌確實有助於提升進店率,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商圈。」她提到,雖然有考慮在設計上比亮及比大,但更重視辨識度與品牌一致性。
在台灣,色彩與創意是招牌吸引顧客的關鍵,民眾王婉廷表示: 「顏色鮮豔的招牌最能吸引我的目光,此外,趣味性的文字內容,像是諧音梗的招牌名稱,更會讓我印象深刻。」她認為,台灣招牌雖然整體風格略顯凌亂,但這種設計並不影響日常的購物或用餐體驗,反而彰顯出台灣人活潑多元的文化特質,是街景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
廣告公司公關室長廖俊彥表示,台灣目前比較有特色的招牌,其實90%都是違建。他提到:「我們做了不少特色招牌,但大部分還是中規中矩,招牌的主體結構、骨架部分通常不會有太大變化,真正會變的只有畫面。」他認為,台灣的招牌展現了商業多樣性與文化特色,但也因規畫不足而陷入視覺混亂的爭議,需要在多元與秩序之間尋求平衡。
台灣招牌進化 紅白手寫到LED發光字
招牌不只是商家用來傳遞訊息的工具,更記錄著每個時代的記憶和文化特色。從早期手繪招牌到現在滿街的LED立體招牌,形式與設計隨著技術發展與經濟需求不斷演進。
插畫藝術家鄭開翔認為,現代招牌功能性上雖然更為便利,但卻失去了早期手工製作的溫度與人情味,「最早期的招牌大多是手寫、手工製作,工法繁瑣卻帶有匠心獨具的溫度。相比之下,現在的招牌因為能夠快速且精準地製作,少了情感上的連結,給人的感覺更像是量產品。」他特別提到,早期的手工招牌隨著時間褪色後,會留下斑駁的痕跡,反而是另一種獨特美。
在經濟尚未高度發展的年代,資訊傳播主要依賴實體媒介,招牌成為吸引顧客的關鍵視覺焦點。廣告公司執行長丁瑩瑩表示,40年前的招牌為了要吸引人們的目光,設計強調大字體和高填充率,且多為單色紅底白字或白底紅字,而現在則是發光字的時代,字體較早期來得小,設計則是更講究美感,也會另外加上自己公司的logo,整體更富有設計感。
台南國華街招牌翻新 評價好壞參半
商圈作為人群交流的重要場地,同時也是城市經濟活力的象徵。經濟部商業發展署首次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執行「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由 TDRI 結合跨域專家與設計師團隊,針對四個不同縣市的商圈進行改造。其中像是台南國華友愛商圈面臨招牌老舊、雜亂的問題,透過美學設計改造,招牌翻新提升清晰度和易讀性;另外藉由雨棚與頂棚色彩導入孔廟文化的台南孔廟商圈,提升店家吸引力。
但最受矚目的改造案例,當推永樂市場整齊劃一的招牌非常知名,早在2017年日本雜誌《BRUTUS》出版以台灣旅行為主題的刊物,就曾拍攝永樂市場與國華街作為封面,當期雜誌印刷數量達到了八萬冊,並在二周內售罄。首次與台南市政府合作的TDRI產業創新組許盈盈說道:「永樂市場的改動,帶起營業額至少一成以上的商機」。除了吸引新的族群踏入市場外,也利用這次的修改讓部分店家統一店內與招牌的特色。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以新面貌取代舊的風格。在地人劉先生表示:「台南算是歷史很悠久的城市,觀光客會因為特殊招牌而被吸引,卻不知道以往的歷史故事。希望大家是更深入去認識台南,而不是只看到表面。」如何在美學與在地文化之間取得平衡,讓商圈既有視覺吸引力又保留傳統特色,將是未來持續探討的課題。
「紅黃招牌」受華國美學影響?台灣美感提升挑戰多
招牌存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吸引顧客的目光」,然而台灣商家經常為了追求醒目的招牌,選擇高飽和的配色當作招牌主色調。YouTuber甲Yeet日常指出,「台灣許多店家喜歡用紅黃配色、過高飽和度的招牌來吸引客人注意」,這種突兀的設計雖然能達到醒目的效果,但也造成台灣街景不協調,搶眼的紅黃招牌無法與周邊自然景觀融合,形成「台式街景」。
甲Yeet認為,台灣商家喜歡用「紅黃招牌」,不只是紅、黃色醒目,更是因為紅黃配色符合「中華傳統」。對此,不少人也評論台灣的招牌特色就是「華國美學」。
華國美學常被國人用來諷刺台灣欠缺美感的事物,攝影師汪正翔指出,「華國美學比較像是討論當中才存在的概念」,因為華國美學沒有固定的物理特徵來作為判別依據,全靠觀察者的主觀想法而定。不過,在被人們稱之為是華國美學的事物中,汪正翔發現它們都有幾個共通點,一、後殖民時代的雜亂街景;二、執政黨的官方美學;三、通俗化儒家的想像。
出現在生活中的招牌街景,或許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但甲Yeet表示,他心中「理想的招牌」,應該是沒有過高飽和度的和諧色調,且佐以「諧音梗」當作招牌的亮點,「這樣一來就能保有清晰及突出」。不過,汪正翔卻覺得「招牌既沒有美學,也不是華國美學」。他認為,招牌沒有固定風格,一切只以實用目的為導向,且不在意店家與周邊環境的關係。然而在如何培養台灣人的美感上,汪正翔認為,培養美感應該是回到個人層次上去尋找自己覺得有趣的東西,讓自己對於美醜這件事有感受及鑑別力。
只要透過教育融入美學課程、推廣公共藝術、政府強化城市設計規畫,並鼓勵企業導入設計思維,台灣人就能逐步擺脫華國美學影響,提升對美感的認知與欣賞能力,塑造更和諧的美麗台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