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訴說的鳶屈 人與鳥的共存之道

記者 黃翊綺、盧嬿尹、薛淳尹採訪報導 

「厲鷂啊厲鷂,厲鷂飛上山,嬰仔快做官,厲鷂飛高高,嬰仔中狀元,厲鷂飛低低,嬰仔快做老父。」

一首古老的台語童謠,藉老鷹(厲鷂)的象徵道出對孩子的期許,亦譜出人與鷹之間的感情。然而屏東科技大學(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員洪孝宇表示,俗稱老鷹的黑鳶,於1991年全台數量銳減至約175隻,引起各界關注。隨著禁用農藥、改變農法,期望再次創造人、鳥共存的環境。

殺蟲劑導致數量驟減

黑鳶通身棕色,尾部呈魚尾形狀,在台灣被列為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台灣猛禽研究會常務理事林惠珊解釋,黑鳶多分布於台灣南北地區,是一種食腐的雜食性鳥類,而有「大自然清道夫」之稱。基隆野鳥協會(下稱野鳥協會)理事長沈錦豐表示,雜食特性使黑鳶很難被大自然淘汰,因此在歐亞各地區,牠們的身影隨處可見,然而這樣生存能力強悍的黑鳶,卻在十年間數量驟減。

黑鳶是一種常見的食腐性鳥類,但在台灣的數量卻出現危機。照片提供/沈錦豐

林惠珊說明,在父親那個年代,抬頭便能看見黑鳶在空中盤旋,然自1990年代以後,身影卻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懷著對老鷹的熱愛,林惠珊於2011年,與屏科大的猛禽研究團隊展開調查,隔年他們在屏東某處紅豆田中,發現長期追蹤的黑鳶「白小三」口吐鮮血死亡,經檢驗後發現其體內含有具急毒性的殺蟲劑「加保扶」,至此解開黑鳶在台逐漸消失的謎團。

禁用毒藥 緩解危機

加保扶在台灣俗名「好年冬」,洪孝宇說明,1980年代台灣農民透過大量使用加保扶,來防範小型鳥類侵擾作物,卻導致黑鳶因食用遭毒殺的小型鳥類屍體,間接中毒身亡。除此之外,洪孝宇補充,老鼠藥也是致使黑鳶瀕危的殺手之一,與加保扶同在1980年代被農民大量使用,亦藉由食物鏈,間接危害到黑鳶的生命。

林惠珊指出,透過研究發現,有八成的黑鳶死亡是中毒所致,促使政府於2016年,開始禁用毒性高的加保扶水懸劑,留下毒性較低的加保扶粒劑可使用,此外,公部門也減少發放老鼠藥。林惠珊感嘆,政令頒布後,才緩解了黑鳶的生存困境,也讓黑鳶的數量有逐步上升的趨勢。

全民保育 攜手共進

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2023年同步調查,全台黑鳶數量已增加至800多隻,雖然危機漸有改善,但洪孝宇表示,以正常數量而言,應該要有幾萬隻起跳,保育仍有可努力之處。此外,雖然公發的老鼠藥已減少,但仍未有購買限制,民眾可於五金行輕鬆取得,因此老鼠藥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如今仍有多數黑鳶因老鼠藥而死亡。他呼籲政府應更重視老鼠藥對生態帶來的危害,並通過限制買賣增加民眾取得老鼠藥的難度。

洪孝宇認為,黑鳶的數量是一種環境指標,能顯示農民的用藥量是否過多。沈錦豐亦指出,「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鳥類如今遇到的困難,是因為環境的變化,而這將會演變成人類須面臨的難題。提及未來的保育方向,林惠珊表示,保育推動需要全民的共識,同時也需政府的配合,若政府願意透過政策補貼,保障友善農業的就業、收入,使更多人投入保育工作,復育鳥類才會更有希望。

保育推廣需要不斷進行,避免「今日鳥類,明日人類」。照片提供/沈錦豐

科技進步農法改變 友善耕作兼具環保

2013年,媒體報導林惠珊所帶領的猛禽研究團隊,於屏東紅豆田裡發現超過3000隻鳥類死亡。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回憶,他當時擔任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處長,看到照片中堆積如山的鳥類屍體,與現場盤查後親眼所見的慘況,讓他決定透過公部門的力量,協助農民轉型、減少用藥,栽種環境友善的紅豆,為黑鳶保育盡一份心力。

林惠珊致力於保育黑鳶的行動,盼能還給牠們安全的環境。攝影/黃翊綺

姚志旺表示,他當時找上紅豆農林清源,與東港農會、屏科大一同討論「不毒害鳥類又能銷售紅豆的方式」。林清源說明,轉變的第一步便是停止使用加保扶,而為了減少停用加保扶後,鳥類可能會來吃種子的情況,他運用能輕微覆土的紅豆播種機,將種子埋於土下,減少作物的受損情況。林惠珊確信,耕作方式的改變,是紅豆產業毒鳥情況降低的一大主因。

林清源說,在非農藥種植的紅豆收成的第一年,由於紅豆賣相差,在市面上難以銷售,東港農會為維持農民生活水平,便出面以市場價格收購。姚志旺表示,第二年的銷量依舊慘澹,到了第三年決定放棄之際,由於媒體報導,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看到了黑鳶困境,決定幫助紅豆農,收購無農藥紅豆並於全聯販售,更將其品牌命名為老鷹紅豆,價格亦有所提升。

透過禁用農藥、減少老鼠藥,黑鳶目前在台數量已漸增。攝影/黃翊綺

林清源最初在僅有18公頃的田地上,種植無加保扶的紅豆,到現在已擴展至超過兩百公頃,並與130多位農民合作管理。姚志旺表示,很慶幸當初陷入瓶頸有堅持下來,如今才能偶而看見幾隻黑鳶盤旋於紅豆田上。林惠珊指出,老鷹紅豆的推廣不僅提升當地的生態保育意識,也成功喚醒消費者對環境保護與飲食的重視,藉此鼓勵農民發展友善農業。

洪孝宇表示,從農民角度來看,友善小農若擁有自己的品牌,產品可以賣到更好的價格,收購價也比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管理田地的農夫高,這成為鼓勵農民發展友善農業的重要誘因。林清源指出,以往農民對產銷履歷等友善農業缺乏觀念,使用農藥時不會考量生態問題,但現在消費者購買農產品時會選擇生態友善的產品,透過產銷履歷或品牌,再加上企業支持和銷售通路,友善農業將更容易發展。

餵食黑鳶藏風險  安全距離宜保持

黑鳶做為基隆市的市鳥,時常翱翔於基隆港上空,沈錦豐表示,黑鳶到基隆港除覓食外,乘風飛行玩耍也是牠們的一大樂趣,而黑鳶的停留,亦吸引遊客與鳥類攝影師的駐足,卻導致遊客為拍攝黑鳶而拋食引誘。洪孝宇指出,此舉可能會改變黑鳶的覓食習慣及破壞生態平衡,人與黑鳶的直接接觸,將造成黑鳶向人類乞食的情況發生,恐將帶來危險。

基隆港時常可見黑鳶飛行於上空。攝影/黃翊綺

沈錦豐解釋,基隆港曾有遊客拋食後,造成黑鳶數量突然增加,使得遊客認為黑鳶是因基隆港缺乏食物而數量變少。當時林業局已訂有黑鳶保育行動綱領,在食物不足的區域可設立實驗性餵食站,因而決定展開由野鳥協會主辦的「重建黑鳶與基隆港關係之觀察計畫」。沈錦豐表示,若該計畫能證實黑鳶數量與餵食有關,未來將會由政府定期投餵,同時也能作為觀光資源吸引遊客。

基隆港常因黑鳶逗留,吸引大量遊客駐足觀賞、攝影。攝影/黃翊綺

隨著餵食議題逐漸受重視,政府開始介入管制。沈錦豐表示,政府公權力開始管制民眾餵食情形,也改變民眾餵食風氣。然而,黑鳶的數量並未因停止餵食而減少,反而呈現上升趨勢,證明黑鳶並非依賴餵食生存。林惠珊指出,拋食給黑鳶具有風險,當黑鳶知道人能提供食物後,難保以後不會攻擊人類並搶奪食物,若要餵食黑鳶,需要透過輔助器材幫忙,避免黑鳶將人與食物產生連結。

基隆市政府明令禁止民眾餵食黑鳶等野生動物。攝影/黃翊綺

黑鳶的總數隨著保育意識抬頭,正在逐漸回升,但這並非終點。林惠珊說明,保育推廣需要不斷進行,如同20年前有機農業還是很少聽到的詞彙,然而如今卻人人皆知,這正是保育推廣透過持續推進,將其概念普及社會的結果。保育是人類沒有答案的課題,是每個世代皆須努力的目標,環保意識的延續,才能鋪就通往明日的道路,避免「鳶」屈再度上演。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