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最後的萌寵 歐亞水獺保育行動刻不容緩

記者 邵筱鈞、洪芷茵、王鈞志/採訪報導

歐亞水獺是我國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台灣本島上曾有零星發現紀錄,目前僅剩約150至200隻存活於金門島嶼。即使民眾保育觀念日漸提升,其生存仍面臨多重威脅,其中包括棲息破壞、工程干擾以及水質等問題。當歐亞水獺和人類的生活環境高度重疊,在權衡利弊之下,歐亞水獺往往成為犧牲者。

曾經風光 「獺」們還在

隨著金門戰地政務解除,陸續開發​水道、埤塘被填補為建築或其他使用​​,使​原地形地貌改變,便讓​歐亞水獺的棲息地慢慢消失。長期關注歐亞水獺之議題的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分享,過去歐亞水獺的身影遍佈金門全島水域,無論東西半部海岸、內陸湖泊、灌溉渠道或埤塘,甚至風水池,只要有水的地方,皆能發現牠們腳印或排遺。​

歐亞水獺分佈範圍廣泛,種群數量難以估量,漢林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雅玲指出,過去計算歐亞水獺數量多以流域面積進行推估,並每十年複查一次,當發現今昔對比有異,專家學者便會將其列入視察景點;現階段大都以系統性方式,粗估金門整島所剩的水獺數量,若要回溯過去的族群數量,較為困難。

李玲玲補充,歐亞水獺是夜行性動物,不易觀察和補捉,因現今技術較進步,保育工作者能透過紅外線自動攝影機等高科技監控設備,觀察歐亞水獺之行蹤;動物研究者也可利用排遺所留下的腸道細胞,進行分子檢測技術,分析其活動範圍和個體數量,運用現代科技,明確追蹤歐亞水獺的數量變化。

歐亞水獺主食以魚類為主,保育員準備易咀嚼的魚片給水獺寶寶食用。提供自/台北市立動物園

生態檢核 資訊公開

2019年,因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將「大金小金」等多隻歐亞水獺從金門送往台灣本島。林雅玲推測,恐是母水獺受到工程干擾,才拋下幼雛。她說明,當上游進行疏濬施作、林地工程,甚至有居民開發擾動時,將對原本下游是歐亞水獺棲息地造成重大影響,其生存空間壓縮,導致數量驟減。

金門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博士袁守立認為,金沙溪流域是歐亞水獺密度最高的生存環境,無論《金沙溪流域水環境改善工程規劃》或《金沙溪人工湖工程計畫》,都將牽涉到歐亞水獺本身的棲息地,前者是排水工程,後者是聚水計畫。李玲玲表示,「迴避縮小,減輕補償。」任何工程將會對生態有所擾動,在無法完全避免工程影響生態情況下,盡可能減少並尋求相應的補償措施。

依照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顯示,中央政府的公共工程無論案件規模大小,皆有層級分類盤點;若中央補助地方政府工程經費高達50%以上,皆需在工程提案前開始實施生態檢核且規定。李玲玲強調,工程並非不能施行,而是需要好的前瞻規劃,現階段仍存在專業不足或資訊不公開的情況,政府應委託專業單位進行評估,並透過資訊公開,讓民眾實踐參與。

生態檢核是生態顧問公司的職責之一,林雅玲指出,其協助工程單位釐清工程規劃範圍,減少歐亞水獺生存空間遭受的衝擊,並努力提出保護棲地與友善生態之相關責任。她舉例,當工程有治水需求,但同時有歐亞水獺棲息地之議題,若工程與保育目標存在衝突時,工程聲音通常會較為優先,進而導致野生動物的生存權受到損害,使牠們成為犧牲者。

由金門送至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水獺寶寶面臨無法回到金門生活的窘境。攝影/邵筱鈞

保育行動 回歸生態

歐亞水獺是水陸兩棲動物,也是頂級掠食者,袁守立指出,牠是生態中良好的環境指標物種,當環境遭受污染,歐亞水獺便是首當其衝消失的物種,因此,透過監測水獺即可反應出水域和濕地的生態狀況。李玲玲補充,環境品質被視為歐亞水獺之生存的至關因素,首要措施是維護棲地環境,唯有水陸串聯,擴大其可利用空間,才能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非自然死亡,讓生態系統回歸自然法則。

為讓歐亞水獺脫離瀕臨滅絕危機,使其族群量逐漸上升,袁守立表示,保育行動在於增加水陸棲地間的連結度,比如在河道邊坡減緩坡度、道路兩邊設置動物隔離網和反光設施,以及規劃並改善相關友善人工設施,經由物理方式的輔助,暫時改變環境,使歐亞水獺能與人共存。

李玲玲呼籲,除保護、改善棲地品質外,減少潛在威脅也是必要行動,如犬隻攻擊、道路殺傷、水質污染等風險,同時須提供救傷體系,並對民眾進行教育宣導,提高對水獺的認知和理解。她也補充,研究水獺消失的原因、改善遺傳多樣性,以及建立域外保育族群都是重要的方向。

歐亞水獺於2019被列入台灣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洪芷茵/製圖

路殺與動物攻擊 嚴重威脅水獺生存

歐亞水獺的生存危機使許多專家開始調查金門當地環境,金門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獸醫師陳亭表示,在多年調研紀錄發現,金門的歐亞水獺死亡原因以「路殺」居首,受困、遭纏繞於漁網或漁具、遭流浪動物攻擊而亡的數量則排名其次。

關於金門歐亞水獺的路殺狀況,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羅諠誼提到,過去金門為戰地限制開發,島上的帶狀水域、居民私人建立的風水池,都有利於水獺棲息與移動,但近年來金門當地多項工程開發,建設大量道路,阻斷當地多處連帶的自然水域,加上金門土地面積狹小,道路建設相對密集,水獺移動路線因此遭受阻斷,被迫走上馬路與人類共行,而成為水獺車禍路殺的主因。

除車禍路殺造成水獺死亡,羅諠誼提到,水獺於金門當地居民的生活中存在感低落,陳亭分享,2023年5月時,曾救助一隻年齡約九歲的水獺,爾後卻遭到當地家犬攻擊死亡,金門民眾習慣以放養的方式飼養犬隻,流浪動物攻擊亦成為歐亞水獺的生存危機之一。

歐亞水獺棲息在水域周圍,以捕捉魚隻、肉類為食。攝影/邵筱鈞

受傷或死亡的水獺被民眾發現後會向金門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通報,袁守立表示,缺乏完善的保育和救援資源,是金門歐亞水獺救援上的一大困境。他補充,過去獲報的水獺救援個案多數已死亡,若尚有生命跡象,也只能緊急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救治,同時,金門當地並無野放棲地,送離金門的水獺缺乏完善的棲地野放機制,只能留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做為域外保育的個體。

談及金門當地的水獺救援困境,袁守立直言,水獺保育所需期程漫長,公家單位無意接手管理,他期許未來能與林業保育署溝通、研討水獺保育的相關計畫,設立完整的水獺保育專責機構,為水獺保育做更長遠且全面的規畫。

強化宣導 保育意識向下扎根

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是世界水獺日(World Otter Day),羅諠憶表示,節日最初是由國際水獺生存基金會(IOSF)設立,藉由節日讓更多民眾有機會認識水獺。她分享,過往在金門及台北動物園曾舉行的水獺保育嘉年華系列活動,該活動由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台北市立動物園、金門城隍廟等單位攜手合辦,試圖將保育水獺議題融入地方居民生活之中。

羅諠憶補充,5月也被視為「水獺月」,在此期間動物園多舉行水獺相關的活動、 將水獺保育議題融入志工課程中。此外,袁守立表示,金門縣政府今(2024)年在當地舉行「獺遊金門」闖關活動以響應世界水獺日,由於金門人口有高齡化趨勢,水獺又多在夜晚出沒,有些居民甚至未曾看過水獺,對於水獺的認識及重要性認知,尚需各界加強宣導。

強化金門居民對水獺的保育意識,與其保育成效息息相關,尤以當地習慣放養犬隻,正是危害水獺的因素之一。對此,陳亭表示,透過不斷和當地居民溝通,除了可以提升居民的保育意識,亦透過林業保育署所推行的《瀕危物種棲地生態服務給付》,促進居民與水獺的正向連結。在地民眾組成社區巡守隊,協助清除漁網等危害水獺棲地的垃圾及廢棄物,若拍攝到水獺出沒於該社區,則將獲得獎金作為獎勵。

水獺的可愛模樣吸引大小朋友喜愛,但大家對其認識也有限,常與河狸、海獺混淆。攝影/邵筱鈞

此外,陳亭亦提及,透過金門當地課堂教育,可讓居民能在生活與保育間取得平衡,水獺習性逐水而居,若在社區興建風水池以及改善水圳,將有利於增加水獺生活的棲地,形成社區村落中水獺頻繁出沒的獨特面貌。袁守立則分享,過去參與金門金沙鎮的洋山聚落改善規劃時,由地方居民主動提出營造「水獺友善社區」的特色亮點,其他社區要求跟進,形成良善循環。

水獺若成為社區的亮點,將吸引遊客慕名前來拍照打卡,藉此產生推廣觀光及社區發展的附加價值。然而,袁守立坦言,儘管有人質疑,是否讓水獺淪為「消費產品」,但他表示,正是因此可能成為矚目焦點,才有契機讓水獺保育工作能受到重視,進而翻轉水獺終將完全滅絕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獼猴別怕!花果山人猴共處 林耕竹的守護路
盜獵犀牛無法無天 保育計畫迫在眉睫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