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山動物生存危機 人為開發須兼顧生態

記者 何任育、施俞婷、唐楚祐/採訪報導

台灣山地面積佔全島比例三分之一,人口增加及山地開發。隨著人類活動迅速擴展,這些地區正逐漸轉變為農田、牧場等非自然環境。據自然保育網2023年台灣穿山甲保育行動計畫資料統計,穿山甲主要威脅為遊蕩犬攻擊與競爭棲地。當前必須推廣民眾保育及救傷觀念、致力復育瀕危動物及控制流浪犬數量,使生態多樣性及自然環境得以維持。

2023年台灣石虎遭路殺數量創歷年新高。資料來源/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製圖/施俞婷

棲地破壞 犬隻攻擊

淺山地區為海拔800公尺以下的自然環境,指人類能輕易到達的山區。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謝佳宏指出,「淺山」一詞是因環保意識興起、人類愈來愈注重生態平衡所衍生。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綦孟柔補充,隨著山地開發範圍和強度日益增加,棲地破碎化情形也愈趨嚴重,原棲息的野生動物面臨巨大的生存威脅,如台灣獼猴、穿山甲、角鴞、石虎等淺山動物。

遊蕩犬成為傷害野生動物的主要因素。攝影/何任育

根據農委會的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和林務局統計,整體野生動物被遊蕩犬攻擊數至2022年總計達274隻,其中即有128隻穿山甲遭受遊蕩犬攻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指出,淺山動物現階段主要威脅是遊蕩犬,除穿山甲外,石虎、梅花鹿等也都在受害名單內。綦孟柔也說,機構救援過的穿山甲中,有超過六成的傷亡都因遊蕩犬咬傷導致。

維護環境遠比後續保育更有價值,台北市立動物園暨台灣動物區區長羅諠憶表示,雖然人們現在開始重視保育觀念,但無論動物是被救助或人工飼養,一旦重回野生環境,存活率仍有待觀察,甚至易因不適應致死,因此即使人工復育再多,都比不上未受破壞的原生地,降低環境開發及當地物種威脅是當前最急迫的核心目標。

攜手合作 友善環境

在自然界中,若其中一物種因受迫害導致數量銳減甚至滅絕,在食物鏈循環下,其他物種也會連帶受影響。綦孟柔指出,當前台灣遊蕩犬議題的最大問題出在民情及政府措施。台灣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專員劉晉廷也提及,自從電影《十二夜》推出,民眾開始對遊蕩犬觀感轉變,認為不該去抑制遊蕩犬數量甚至反對抓捕,政府也放寬遊蕩犬處置的相關法律,導致保護淺山動物時,更難防止遊蕩犬獵食攻擊。

綦孟柔指出,若民眾在野外遇到淺山動物,首先要保持冷靜避免製造聲響,遇到動物尾巴缺失或有撕裂傷需立即通報,不論穿山甲、淺山動物或其他野生動物都可撥打1999和1959專線。此外,地方政府亦設有專門的野生保育協會。綦孟柔補充,台東池上野灣野生動物救援中心是東部首間非營利醫院,將動物救傷以公開透明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希望以此方式能讓民眾對野生動物的處境,及現在面臨的威脅有所關注。

穿山甲模型有助於讓民眾更了解動物。攝影/何任育

林業保育署2019年起開始規劃建立生態廊道,達到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友善環境。孫敬閩表示,淺山動物若在人工飼養區長大,或原生棲息地已被破壞,一到陌生環境,動物必須去適應所有生活條件、克服未曾碰過的威脅,動物的地盤意識也可能導致同類競爭。謝佳宏補充,目前學者們仍在商討適宜的處置辦法,現今如何消除淺山動物面臨的威脅,是學者、民間、政府三方必須面對及協調的課題。

梅花鹿繁衍 數量現失衡

近年來野生動物及保育議題持續發酵,不過,墾丁國家公園保育研究科科長詹宜紋表示,動物保育議題不只是保育,更要注意生態平衡。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資料統計,梅花鹿成功復育後,1992至2009年間共有14次野放,族群數量從一開始的30隻,一路上升至2061隻。詹宜紋指出,現階段計劃是「導種」,藉由搜集純種梅花鹿的基因並做研究繁衍,以及野生數量的控管,避免野生梅花鹿數量失控。 

復育後的梅花鹿能否重回野外成一大難題。攝影/何任育

雖然梅花鹿成功復育,但環境生態卻開始出現警訊。劉晉廷表示,野放復育動物相當看經驗與運氣,由於梅花鹿其原生天敵雲豹已成瀕危動物,甚至消失蹤影,梅花鹿繁衍能力又好,易讓族群數量失控。孫敬閔也指出,野放淺山動物時,要先針對野放環境長期評估,確認是否有淺山動物的天敵,而無法預測的遊蕩犬也成為野放成功與否之關鍵。

梅花鹿至今尚未被列入保育動物名冊也衍生出其他難題,詹宜紋坦言,野放的梅花鹿在墾丁國家公園保護範圍皆受法律保護。不過,梅花鹿一但越過國家公園邊界遭捕獵,目前無法可罰。劉晉廷分享實際案例:屏東果農遭野放梅花鹿咬食農作物,心血付之一炬;屏東道路寬車速快,因而撞擊野生梅花鹿導致車禍。他也補充,現今梅花鹿處於灰色地帶,因此當前研究員正致力推動梅花鹿納入名冊。 

穿山甲瀕危 復育待努力

穿山甲因前肢粗壯,被譽為挖洞能手。攝影/何任育

穿山甲被稱作生態環境下的淺山建築師。謝佳宏說道,牠們以螞蟻和白蟻為主食,屬食物鏈中的高階獵食者,大多生長於枯樹中或附近泥地,善於利用前肢爪挖掘洞穴,將土壤底層的礦物質、昆蟲、蚯蚓等帶到地面,因此時常吸引其他野生動物到附近覓食,這些洞穴後續也可供其他生物躲藏或居住,例如白鼻心、鼬獾。

穿山甲廣為人知,但其習性及生活習慣卻鮮少人知,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統計,過去10年間,全球有100萬隻穿山甲遭盜獵。孫敬閔表示,穿山甲的鱗片具經濟價值,在哺乳動物中非常罕見,數量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危」等級,下個階段就是野外滅絕。除遊蕩犬攻擊外,謝佳宏透露,台灣早期確實很多捕獵案例,近年來動保意識提高才讓案例減少,且台灣復育穿山甲的數量也有顯見提升。

不過,謝佳宏表示,穿山甲的繁衍速度慢,個體通常成長至兩歲才具生育功能,孕期為180天至372天且一次一胎,若不在最快時間內找到解決方案,生活環境及群體數量將越愈加棘手。孫敬閔更說明,穿山甲雖能忍受與人類所重疊的樹林環境,但棲地破碎化及道路切割棲地,造成穿山甲移動時被路殺,道路工法的高低差對牠們皆不友善。

觀光農場飼養動物供民眾寓教於樂。攝影/何任育

環境開發雖無可避免,惟應同時考量生態之平衡。孫敬閔強調,未來開發山地應納入當地居民建議,並相互合作,實踐在地保育。他也提到,開發土地需與自然環境取得平衡,或政府出資補助當地居民,減少破壞環境的保育需求。劉晉廷也認為,人類並非不能開發,但在開發時,必須觀測當地動物習性與數量,也需落實環境評估,更要關心後續開發和生態狀況,才能創造出人類及淺山動物雙贏結局。

延伸閱讀

野生動物的死不是必然 受傷生靈的引路人

亡羊補牢?野生動物防護成效參差不齊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