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獎學金制度 專業課業不中斷

記者 黃柏鈞、昝泓屹、鐘郅瀚/採訪報導

隨著大專籃球聯賽(UBA)的蓬勃發展,各校開始以獎學金作為招募球員的誘因。然而,相較於美國,台灣尚未擁有完備的制度規劃,可能造成各校在提供獎學金上有所差異,進而影響球員訓練和戰力,相關問題所引發的爭議也逐漸浮上檯面。

資助項目 層級分明

現今大學端經常透過獎學金制度來吸引體育專項的球員加入。以美國為例,其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將獎學金劃分成 D1D2D3,三個等級,其中 D1 將提供「全額獎學金」,D2 給予「部分獎學金」,D3 則無運動獎學金,僅提供「經濟援助方案」。

NCAA 體育獎學金等級分類。 資料來源/NCAA 官網 製圖/鐘郅瀚

1978 年,美國頒布《業餘體育法案》,將所有大學體育競賽一律改為業餘比賽,球員只能透過學校提供的獎學金得到資助,禁止收取任何外界贊助。而根據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頒布的《體育績優獎勵金》資料顯示,現行制度傾向學生可以藉由代表學校或國家參賽獲獎來申請獎學金,此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勵球員的鬥志。 

除了「獎學金」之外,現行尚有另其他資助球員的方式,常見的補助項目包括,學雜費減免、提供住宿以及給予生活津貼等,實際情況也會因球員表現不同而有所調整。輔仁大學籃球隊教練楊哲宜表示,對於家境清寒的同學而言,獎學金無論是在生活或是學費補助上都是一大幫助,也能以此延續他們的運動生涯。

世新大學籃球隊教練何正峰指出,台灣早期籃球資源有限,一筆獎學金可以跨足職業與學校,這代表球員可以同時為職業及校園的球隊效力;換句話說,球員可以領取學校給予的獎學金資助、取得大學學歷,同時也能在職業賽場上發光發熱。

何正峰表示,UBA的球員在超級籃球聯賽(SBL)上比賽不足為奇,但球員蠟燭兩頭燒,身體過度勞累,或是為了保留體力,而在比賽中懈怠,如此一來,容易對球員與球賽成反效果。不過他也補充,此制度已被廢除。此外,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於2005年制定「大專條款」,限制25歲以上的球員參加UBA賽事,此規定劃清了學生籃球與職業比賽的界線,落實參加大專競賽的選手,都只具備學生的身分才能參賽。

世新男籃獲得110學年度UBA亞軍,由隊長李威廷代表領獎。照片提供/世新大學籃球隊

提升形象 激勵士氣

資深體育記者楊博智表示,如果校方認為運動員能為學校帶來正面形象,對招生是有實質幫助的,若以商業角度思考,透過募款或是校友會幫助籌集而來的獎學金,有如為球員提供一筆「代言費」。

各校絞盡腦汁吸引球員就讀,紛紛祭出優厚條件,此作法是否恰當值得討論。楊博智指出,一般定義的獎學金是獎助學生求學的津貼,對於運動員而言就相當於「額外獎金」的概念。目前國內應體壇該要思考的是,接近職業水準的球員獎學金,可能需要達到某些門檻才能申請,而家境清寒的球員,就很需要另外增設篩選條件。

此外,楊博智也坦言,應該以何種基準來界定球員的實力,必須透過各方討論才能有完善的設計。以現階段而言,國內想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或許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唯有持續改進相關規章制度,才能更加進步。

籃球隊員例行訓練。攝影/鐘郅瀚

廠商企業贊助 權衡利弊得失

UBA 的強度不斷提升,各校為了吸引優秀球員加入,透過獎學金方式招募球員,學校的支持與企業的贊助,是維繫賽事運作的基礎。但楊博智認為,當前的UBA,導入過多企業資源進來,必須注意過早「職業化」的問題發生。不過他也坦言,短期來看,UBA 關注度的提升,不僅能進一步增加球員及聯盟之間的話題性,更能有助於整個聯盟環境的發展。

然而,在大專院校紛紛開始發展籃球運動,贊助企業不足的情況下,資金無法平均流通至各校,將會產生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進而演變成「一校獨大」的局面,對於資源匱乏的學校來說,勢必會遭遇阻礙。對此,何正峰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有了企業的資助,長遠來看是件好事,不僅減輕學校負擔,還能避免經費不足,導致停止訓練的情況發生。

世新女籃三連霸,男籃勇奪亞軍。 照片提供/世新大學籃球隊

楊博智表示,獎學金制度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如今也成為各校的招生手段。「前輩說過既然不會消失,何不就乾脆開放。」他也坦言,從教育的立場去思考,假使放任它不管,學生聯賽勢必會提早出現「錢鬥」的情況,使得學生聯賽逐漸偏離正軌。在學生聯賽大力推廣發展的同時,企業的贊助及獎學金制度,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規範,來防止學生聯賽的宗旨和精神,遭到有意職業化的企業破壞。

兼顧學習 培養多元專長

何正峰表示,球隊的練習時間都在晚上和假日,平日會保障學生的受教權,不會影響到球員的上課時間。至於球員要如何從中取得平衡,考驗選手對時間的管理,以及自律性。世新大學籃球隊隊員陳將双則說,「如果練球時間重疊,就會跟教練做討論,根據這堂課的重要性,來取決練球時間的長短。」他希望在課業上也不馬虎,努力扮演好學生的角色。

世新大學球員陳將双(圖中)解讀防守,組織進攻。 攝影/鐘郅瀚

何正峰指出,某些球員可能會認為,自己只需要專注在打球上面,未來就能養家活口,在被環境淘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沒有第二專長,這是許多運動選手會出現的問題。他解釋道,有些外籍生只想打職業,但教練還是會要求他們去上課,也會透過授課老師了解他們上課的情況。「打球不是唯一。」他表達對學生球員的鼓勵與支持,也同時希望選手能夠多元學習,出社會後在抗壓性或團隊精神方面,都能應用於職場。

學習以外的時間,學業也必須兼顧。攝影/鐘郅瀚

楊哲宜也認為,校隊球員仍然是學生的身分,必須要到課堂上學習,藉以學習專業知識。運動訓練固然枯燥且疲憊,但球員與教練,都需要尋找屬於自己最適合的平衡方式,學生運動員不只要會運動,更要盡到學生本分,不斷學習不只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也能讓未來的生涯規劃多一份保障。

 

延伸閱讀:

體育班學制兩樣情 適性發展造就不同人生

專業教練 扎根訓練 提升台灣足球運動實力

運動攀登納入奧運 林嘉翔突破自我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