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焦點

傳統技藝漸式微 蕭孟通傳承皮影戲

記者 李奕潔/採訪報導

現代人對於皮影戲有多少的認識?皮影戲團多住紮南部,北部地區幾乎沒有藝師。在碩果僅存的皮影戲團中,蕭孟通所帶領的劇團以現代、創新的方式,讓傳統技藝呈現新風貌。

「皮影戲在北部來講,只有靠爸爸一個人的力量一直在推,其實不太夠」,蕭孟通語重心長的說。蕭孟通的爸爸從他小時候,就到高雄拜師學藝,將皮影戲帶回北部發展。蕭孟通從小耳濡目染,跟在爸爸旁邊演戲、教學,當個小助手,漸漸對皮影戲產生興趣。

團員們通力合作,各司其職,於活動上帶來精彩的皮影戲演出。照片提供/蕭孟通

大學就讀電子系的蕭孟通,畢業後也從事電子相關行業,直到某一天,爸爸萌生退休的念頭,告訴他們兄弟倆,如果沒有要接手劇團,就要回鄉下養老。爸爸的一席話,讓蕭孟通開始思考皮影戲在北部的困境,以及若未來真要以這個行業維生,勢必要有所改變。在百般糾結後,蕭孟通在2011年決定接下劇團,傳承皮影戲。

「放棄只是一句話,堅持,才是真志氣」,這是蕭孟通的座右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堅持。在接下劇團後,邀演和金費都是蕭孟通所碰到的難題,但是蕭孟通希望劇團可以多一點演出,讓更多人了解皮影戲。

蕭孟通在活動上介紹皮影戲偶。照片提供/蕭孟通

在多方努力後,現在劇團有假日揪團的演出,除了向外推廣皮影戲,更將推廣教育帶入校園、親子場域,向下扎根。現在這一代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幾乎沒有看過現場的皮影戲,這是一個極大的文化斷層,因此劇團希望藉由舉辦活動,讓這些年輕的爸爸媽媽甚至於他的阿公阿嬤一起來看演出,修補文化斷層,才能讓皮影戲文化繼續往下走。

在假日的演出中,全家大小,甚至是三代同堂一起觀看皮影戲演出。照片提供/蕭孟通

改良傳統技術 皮影戲添新風味

蕭孟通坦言,他的父親之前已經開始重視皮影戲要如何創新這個課題,在材料方面,早期的皮影戲偶是用牛皮製作,一個戲偶需要5至8天才能完成,耗時又費工;蕭孟通的爸爸找到一種透明的塑膠片,以塑膠片替代牛皮,不僅增添了戲偶的繽紛度,也省去許多製作時間。

蕭孟通的爸爸蕭如訓將塑膠片替代牛皮,製作皮影戲偶。照片提供/蕭孟通

在教學模式方面,蕭孟通表示因為本身念電子科,對發光二極體、LED這類的東西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學校的教學演出中,《赤壁之戰》「草船借箭」這場戲,為了「借十萬支火箭」的場景,蕭孟通在每一支火箭上面裝上一顆LED燈,讓它們可以發亮,萬箭齊發的情景十分壯觀。

皮影戲的創新,從蕭孟通的爸爸開始進行材料的改革,到蕭孟通這一代利用己身所學,結合現代科技,搭配出許多聲光效果,讓皮影戲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表演方式,也由此創造新風味。

劇團利用塑膠片所製成的皮影戲偶來演出。照片提供/蕭孟通

皮影戲扎根校園 語言不再隔閡

蕭孟通的劇團原本據點在中影文化城,2006年中影文化城經營困難即將結束營業,皮影戲館面臨遷移的問題。當時大理國小的邱校長聽聞消息就到中影文化城找蕭孟通的爸爸詳談,希望將皮影戲帶進校園列入課程,讓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皮影戲,在表演藝術中結合美術還有語言,讓學生多元發展,常駐在這個學校裡頭。

蕭孟通認為,皮影戲就像是一部電影,電影不管大小朋友都愛看,能夠參與電影的製作、演出,對於小朋友而言是吸引人的事情。

孩子利用自己製作的戲偶、編排的劇情,投入演出。照片提供/蕭孟通

起初劇團是透過童話故事來引導小朋友,讓他們喜歡皮影戲的表演形式,從他們認知的故事裡去節錄情節,像寫作文一樣,分成起、承、轉、合四幕,用童話故事的劇本作為基底,比較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鳴,同時可以在故事的基本架構裡面,天馬行空做台詞的改變,甚至加入爆笑的問答,進行皮影戲的改編。

「語言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用語言讓孩子聽不懂,它就沒有辦法往下傳承」,蕭孟通說。以往皮影戲是用閩南語演出,但現今許多小孩對於閩南語較為陌生,所以蕭孟通表示,「我們劇團採多元的方式,可以使用華語、閩南語、客語、或是英語,沒有限定一定要用閩南語去演出,讓皮影戲的傳承,不受限於語言。」這也將更多的可能性帶入皮影戲。

隨著時代的變化,皮影戲逐漸式微,但是蕭孟通從教育出發,讓皮影戲不受語言的限制,並且結合己身所學、改良傳統技術,賦予皮影戲新生命,讓這項傳統技藝繼續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傳統製鼓生存遇瓶頸 結合創新盼轉型

傳統手工製香式微 香二代與老師傅潛心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