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蕭郁霖、葉禮聿、章哲漢/採訪報導
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自2019年起推動「友善垂釣」概念,2021年7月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以下簡稱海洋大學)合作,成立海釣推廣專案辦公室,執行「台灣友善釣魚行動方案」,為期四年的計畫包含魚性調查、垂釣人口普查、娛樂漁船的漁獲查報推廣,以及友善垂釣推廣教育等,期望透過概念的推廣,提升台灣垂釣環境與安全性,同時達到海洋資源的永續。
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嚴佳代主導的友善垂釣教育推廣活動,於2021年下半年起陸續於基隆、澎湖、台南與台中舉辦。嚴佳代表示,參與推廣教育活動的學員之中只有四分之一擁有釣魚經驗,因此期望透過一系列活動讓大家了解釣魚這項休閒活動,並提升海釣環境維護以及生態保育的意識,未來也希望能與業者一同承辦,為休閒釣魚的環境貢獻心力。
海保署自2018年成立後,成為垂釣業務的主責與統合機關,「國人喜愛釣魚卻一直沒有主管機關,我們做許多事情都有主管機關,像是騎車、開車有交通部,然而長期以來釣魚是分散在不同部會去管理。」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舉例,漁業署管理漁港、商港則由交通部管轄、河川溪流也可能涉及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轄區等,因此海保署期望透過接下垂釣相關的業務承辦,使釣客從事休閒活動能有明確的規定與更多的安全保障。
「友善垂釣推廣」的概念包含建立良好釣魚環境、鼓勵釣客使用垂釣回報系統與生態資源維護的教育。吳龍靜說明,自行政院推出「向海致敬」政策後,開放部分海域範圍從事休憩的限制,讓遊客能夠更自由地從事水域活動,卻也因此提高遊客忽視人身安全而產生意外的風險,再加上過去釣魚區域的合法性與範圍劃分模糊,可能使釣客在無意中破壞生態。截至2020年9月,為顧及釣客的安全性、方便性與環境的永續性,海保署盤點115處釣點,使釣客能合法安全地釣魚。
吳龍靜也提到,在優化釣魚場域的安全與方便性上,除盤點各區釣點以外,海保署也與各地區釣魚社團合作宣導,在釣點入口處提供免費救生衣出借服務,讓釣客可以安心地享受釣魚樂趣。此外,釣魚的時間長達數小時,對於有內急需求的釣客,海保署也在各釣點增設了廁所,大大增加釣客的方便性。
釣魚認同卡(以下簡稱釣魚證)的辦理是友善垂釣概念推廣的目標之一,基隆東北外海的基隆嶼以及台中港北堤兩處釣點目前皆開放釣魚證的申請。吳龍靜補充:「我們希望能夠以比較科學性的方式調查釣魚的人口有多少?分布的年齡層怎麼樣?地域是怎麼分布的?這有助於未來政策的制定與推動,並精準地符合大家所需。」
此外,釣魚證在各釣點也能監管人流,進而有效預防水域生態的破壞,吳龍靜更說明,當發生意外時釣魚證也能提供保險服務。
為精確統計台灣臨海魚類資源的分布以及數量,友善垂釣活推廣教育活動也向參與的釣客宣導「iOcean垂釣回報系統」,吳龍靜說到,過去的回報系統只有蒐集魚種的資料,現在增加魚類的數量以及體型等數據統計,另外系統也內建人工智慧鏡頭,可以掃描釣客拍攝的照片並分析出各式魚種,當分析顯示可能為保育類時,釣客便須配合放生不攜回。吳龍靜認為這些垂釣回報的大數據透過科學方法輔助,可以成為海洋資源管理的重要參考。
當數據能歸類出四季各式魚種出沒地點以及產卵季節時,自然也能提出合適的垂釣規範,以因應海洋資源永續目標。此外,吳龍靜也說:「根據一年多以來統計資料來看,除了少數季節特定魚種以外,我們周邊海域能夠釣很多魚的機會並不多,其實很多時候釣客『槓龜』的機會比較高,可以說台灣的資源狀況不是很好。」回報資料也再次凸顯了海洋資源永續的必要性。
友善垂釣推動近兩年,對於推廣的成效吳龍靜持正面看法,他笑說,近期垂釣回報系統的回報數明顯攀升,今年的友善垂釣推廣教育活動也都是場場額滿。參與台南場次的劉姓釣客提到,大學時期開始接觸釣魚的他從來不知道有回報系統,對於能夠提供數據給政府機關以推動休閒釣魚,他感到新奇並且也非常願意配合。
剛接下垂釣管理業務的海保署,在本土垂釣相關數據尚未明瞭的初期,資料蒐集與彙整成為其首要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透過觀念的傳遞,與釣客攜手維護與打造優良垂釣環境,同時達到生態永續,並帶動整體垂釣產業發展都將是該單位未來持續著力的方針。
翻轉釣客刻板印象 法律自律並行
民眾多認為釣客易將垃圾留在釣魚現場造成環境髒亂,再加上部分釣客於執照缺乏的情況下販售漁獲,導致漁民與釣客間產生衝突,形成三方對立。海保署此次舉辦的友善釣魚活動,旨在向一般民眾推廣釣魚活動,希望能透過友善垂釣,翻轉民眾對其的既定印象。
長期以來,部分釣客在釣魚結束後,經常在現場留下廢棄魚餌,或是煙蒂等垃圾,久日發臭引起附近居民不滿,也因此帶給民眾對釣客的負面印象。海洋科技大學教授江欣潔解釋,並非所有釣客皆是如此,大部分釣客習慣將自己製造的垃圾帶離,只是釣客與民眾間缺乏良好的溝通管道,場域也缺乏相關單位管理,民眾才對釣客的錯誤印象產生不滿。
此外,釣客雖以休閒目的從事釣魚,卻有不少釣客私自將漁獲販售給附近餐廳,或是到市場違法販賣,但依漁業法第64條規定,販售漁獲需合法持有漁業執照,否則將面臨3萬至30萬元的罰鍰。因此,釣客販售漁獲不僅危害漁民權益,也破壞漁民與商家交易的平衡。
對此,嚴佳代表示,為解決三方衝突對立,海保署與漁業署共同規劃合法釣魚「垂釣區」,提供釣客在不打擾漁民捕撈漁獲時也能合法釣魚。另一方面,政府規劃之場地也派人隨時控管,保持環境整潔,逐步改變民眾對釣客的刻板印象。
政府也針對釣客的違法行為制定相關罰則,釣客離開時未將自我廢棄物帶離,依廢棄物清理法規定,釣客須面臨1200元至6000元之罰鍰,且可連續處罰;釣客任意闖入非合法規定垂釣區,依照漁港法、商港法規定,主管機關可處600元至3000元罰鍰,並沒收釣具;另外,釣客任意違反釣魚場域內規範,依漁港法、商港法規定,可能分別面臨3萬至15萬元、10萬至30萬元之罰鍰。
「其實我發現釣友亂丟垃圾,跟『釣魚』完全沒有關係。他今天在釣魚處亂丟垃圾,那他在公園也會亂丟,哪裡都會丟」,江欣潔認為釣客不該被冠上髒亂的標籤,因為一個人習慣隨處丟垃圾,並不會因場域而改變。另外,整個釣客群體因部分釣客的錯誤行為而被貼上標籤,更是相當不合理。
關於漁民販售漁獲問題,江欣潔則在寒、暑假期間親身走訪全台海岸,與當地釣客進行溝通,呼籲釣客不應私自販售漁獲,她也坦言,這並非勸導就能改善的問題,釣客還需生活,因此執行上仍有困難,只能拉長時間多加嘗試。
設計垂釣魚尺 友善垂釣籲抓大放小
海保署於2020年提出台灣友善釣魚行動方案以宣導「抓大放小」的垂釣觀念,透過魚尺幫助釣客分辨魚種大小以防止釣客不當釣捕。根據專家學者的看法,抓大放小並非生態保育最佳方式,然而因應台灣沿海垂釣現況,海保署仍呼籲民眾落實此理念,以生態永續發展為目標共同維護台灣海域。
「抓大放小」仍為今日政府推廣海洋保育的觀念,海保署於2020年提出台灣友善釣魚行動方案,內文明確指出釣客的捕撈規範,建議釣客放回15公分以下之幼魚。
為使友善釣魚行動方案能順利進行,海保署建議釣客隨身攜帶魚尺,在垂釣的過程中能先行對魚類大小做出測量,才不會造成幼魚的不當釣捕。為使釣客便於攜帶,魚尺也從以往的捲尺改為貼紙形式,以方便釣客貼於身旁隨時測量。
江欣潔提到,美國及澳洲皆有明確的垂釣規範,隨著地域差,異州與州之間也有不同規定。「有些州限定每一人一次只能釣五條魚,我覺得這樣很棒啊!」江欣潔解釋,為在有限數量中釣捕大魚,釣客會自發地將幼苗放回,這樣不僅能保護小魚生長,也大大降低濫捕情形。
中研院退休教授邵廣昭則認為,比起抓大發小的落實,民眾更需具備保護大魚的常識,由於大魚的生產比小魚來的多,若依生態永續而言的確較具影響力。但據吳龍靜的回應,台灣當今沿海的垂釣仍以小魚居多,因此就現況而言仍呼籲民眾維持抓大放小做法,屆時若沿海大魚增多則再另作宣導。
針對抓大放小的觀念,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也為台灣漁業提供另一見解,為確保幼魚與大魚都能充分得到保護,漁業署會先透過儀器的探測觀察各魚種的產卵及生長季節,依各魚種下達禁釣的指示。另外,漁業署也提出總量管制的作法,根據不同魚種定訂不同捕撈總數,透過滾動式的調整以防止生態浩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