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宜筌、吳婉瑜、吳堇瑜/採訪報導
隨著今年12月中旬的重啟核四、公投綁大選、反萊豬進口、珍愛藻礁四項公投案將近,許多黨派的政治人物紛紛出面。被稱為「第四權」的新聞媒體應做好監督的工作,記者所撰寫的政治報導也必須公正公平,提供最客觀的資訊給民眾。
當前問題:立場明顯 報導偏頗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109年通訊傳播市場報告,台灣16歲以上民眾獲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以電視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社群媒體、網路論壇等新興網路媒體,意味著電視及網路新興媒體影響大多數閱聽人新聞資訊來源。
報告中也提到,在「民眾覺得討厭的播送內容」的統計當中,政治立場偏頗的報導名列第二,可見閱聽眾對於不中立的政治新聞感到反感,因此電視與網路新聞媒體在處理相關新聞時應更為謹慎。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指出,現今台灣政治新聞存在的問題之一便是立場嚴重偏頗。他提到,如果是偏綠的媒體,在綠營政客出事時會選擇沉默不語,反之亦然,藍營政客出現問題時卻大肆報導,他說:「這便是只問立場不問是非。」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俞振華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邱師儀則一致認同,新聞媒體的報導內容,會使閱聽眾對於特定的政治人物產生既定印象。
俞振華表示,大部分閱聽眾都不會親自接觸政治人物,「負面報導會特別加深大家對政治人物的形象,譬如說只要有任何緋聞、貪汙被起訴,政治人物就會永遠被貼標籤。」他也提及,一般政治人物要建立正面形象較困難,但是負面形象卻很容易透過媒體報導被定型。
觀點需多元 資訊需全面
對於政治新聞的現況,莊伯仲提出看法:「媒體可以有立場,但你立場終究不能大過是非,就是說你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解讀,但不能硬凹或是全盤否認。」
而俞振華也指出:「當網路媒體興起之後,各種不同資訊會透過網路傳播,傳播成本越來越小。但是隨著社群媒體崛起之後,同溫層的現象反而讓公共資訊傳遞更單一化。」因此若閱聽眾過於依賴網路獲得資訊,是會因為同溫層現象,而使大眾加深對另一個政黨或政治觀點的仇恨。
對此,俞振華針對閱聽眾提出建議,好的閱聽人應廣泛獲取政治資訊,不能只看一個消息來源,這樣才能跳脫同溫層,接收到更全面的資訊。
平衡報導 注意用詞
對於媒體記者該如何公正客觀處理政治新聞,中天網路新聞台主播許甫表示,自己在做政治相關報導時,會盡量找到站在不同角度的受訪者。若無法同時找到正反兩方說詞,至少要問到公正的第三方,藉此達到平衡、避免報導出現偏頗,將事情的全貌呈現給閱聽眾。
TVBS新聞記者柳采葳則提到,在撰寫較為敏感的政治新聞時,會注意報導內文用詞是否恰當,記者不可擅自替尚未確定的事情下結論。
政治新聞需包含事情的全貌,而非僅有單一說法。記者除了如實記下採訪內容、斟酌報導用字,也必須加以判斷,若是將受訪者的話原封不動放進報導中,是否會形成不公正、不客觀的立場。
避免單方面訊息 突破同溫層泡泡
2019年6月19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簡稱NCC)官網新聞稿指出,在2018年選舉過後,民眾反映電視新聞對特定政治人物報導仍有比重不一的情形,NCC為了有效監理電視新聞內容表現,針對該年三月新聞頻道的播送內容情形進行觀測,而NCC的電視新聞報導觀測報告也持續進行到今年七月及八月。
《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第2項:「製播新聞及評論,應注意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規定新聞報導應保持平衡性。但俞振華表示:「媒體有立場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不只是台灣媒體有立場,世界各國媒體都有立場。」他認為媒體市場需要建立品牌,因此難免帶有特定政治觀點。
邱師儀指出,最近有許多研究針對此現象做探討,隨著社群媒體崛起之後,發現同溫層的現象反而讓資訊傳遞趨向單一化,網路分裂成各種同質性高的小區域,閱聽人容易僅接納與自身相同立場的內容,缺乏多方理性溝通。俞振華也認為,演算法只會提供與閱聽人立場較一致的資訊,而非多元面向的消息,因此網路媒體對於政治理性討論不見得有正向效果。
邱師儀提到台灣訂立《公共電視法》經營公共電視台,目的是希望凝聚不同立場的人, 他認為英國廣播公司(BBC)是目前公共媒體成功的代表,公視雖然會有收視壓力,但仍致力於提供平衡報導。
政治敏感議題 記者小心謹慎
柳采葳表示,記者在撰寫政治新聞時最困難的就是約訪,因為政治新聞屬於較敏感議題,導致受訪者有很大可能會拒絕採訪,因此記者應該要隨時做好備案的計畫。她也提到,在政治議題上如果遇到政黨互相控訴問題,記者該如何撰稿不偏離受訪者意思又能夠保護自己免於控告,是件很重要的事。
柳采葳談及,在政治新聞中經常要注意用詞及稱號,對於政治人物的行為都會使用婉轉語氣,較不會用任何情緒來撰稿,或是選舉新聞中,報導某人是否確定要參與選舉,只要所屬政黨未宣布,記者就不能以肯定的口吻做報導。她強調,政治新聞很大機率會寫到外交議題,因此對於他國人物的職稱,必須準確以避免造成民眾的混淆。
許甫認為,有眾多政黨參與選舉,一則報導並不能夠問到每個黨派的意見,通常還是會以最具競爭力或是大眾所知的黨派作為主要受訪者。而柳采葳也指出,撰寫政治新聞時有兩種現象,一種是以某一特定黨派為主要內容,在文章所佔的比例較多;另一種則是兩黨互相指責時,指責方的發言可能會佔三分之二左右的篇幅,剩下三分之一的篇幅則留給被指責方回應。
而對於台灣政治新聞的看法,柳采葳認為國內在這類新聞上呈現方式較多元化,民眾也偏向觀看政治人物的花邊新聞或交友狀況,不過這樣的政治新聞無法凸顯出議題內容。她也坦言,台灣的政治新聞雖然多元化且有趣味性,但也相對在政策議題較無吸引力且缺乏硬性的議題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