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降低 台灣媒體信任危機

記者 莊詠慧、莊秋焰、承慧敏/採訪報導

根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在2020年發布的數位新聞報告顯示,台灣民眾對新聞的信任度持續下滑。媒體為迎合民眾喜好追求效益,忽視查證核實,優質作品減少。加之第三方監督薄弱,閱聽人整體媒體識讀能力不高,媒體出現「信任危機」。

公信力與媒體人和閱聽大眾息息相關。攝影/莊詠慧

網路興盛 時間壓力加劇

在數位匯流時代下,訊息的取得管道越來越多樣化,紛繁複雜的資訊令人眼花撩亂難辨真偽。對此,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劉惠卿表示,網路上多元的資訊為記者提供獲得訊息的便利,在這樣的環境下,查證尤為重要。而記者不費吹灰之力即可獲取訊息,使查證這一環節變得愈發薄弱,這是公信力下降的因素之一。

中央通訊社編譯組組長陳亦偉認為,查證與審核的工序與台灣媒體環境的「求快」產生矛盾,報導勢必無法兼顧速度與準確性。尤其如今媒體界存有一人多工的文化,如此失衡也導致閱聽人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林佳欣補充,大多數媒體為了比拼點擊率和業績效益,往往消耗不起查證的時間。

陳亦偉談論查證工序與台灣媒體環境的「求快」之間的矛盾

準確處理訊息 保持多樣性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兼新媒體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莊伯仲認為,影響媒體公信力下降的另一原因是抄襲。網路發達,各家媒體報導為追求點閱率指標,互相抄襲必不可免。事實上,媒體應該術業專攻,以各自優勢為特色,以此保持多樣性和差異性,這樣就可以使社會和閱聽人可依不同媒體類型提出多元指標,而不是用相同標準審視所有媒體。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表示,新聞工作者需要準確即時的報導新聞,因此如何建立可信賴的消息來源,與願意比對各消息來源所提供的訊息相當重要。社群平台雖已成為媒體工作者和閱聽眾獲取資訊的重要通道,但平台上的訊息質量參差不齊,個人專業水平和媒體素養也是影響媒體公信力的一個原因。

雖然媒體可快速從多種管道獲取資訊,但資訊正確性卻須經查證才可報導。攝影/王芳瑋

商業化經營 生態環境不佳

劉惠卿認為,媒體工作者或許會在乎公信力,但是媒體無法拋卻長官的要求。媒體高層不一定重視其麾下的媒體記者所具有的信念和應承擔的責任,一旦資本家的權限過大,觸及新聞自主權,媒體公信力將會降低。在這樣的環境下,媒體人即使在乎公信力,但維護力量相對薄的,回到現實根本,更多人會在乎有無薪水可拿。

「報社老闆給媒體多少自主權,與採訪中心保持的距離有多少,要看他們心中的道德標尺有多長。」劉惠卿論及,從人性角度考量,不是每一位企業主都能夠秉持良心,除非台灣社會能夠發展健全到仿照英國BBC建立公廣集團,閱聽人的媒體閱讀全部依靠付費機制。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媒體是否在乎公信力下降其實是一個既不現實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林佳欣表示,台灣大部分媒體為了謀取資本利益,將很難平衡公信力。其是否在乎信任度降低根據一個現象即可體現出來——部分媒體連平衡報導的基本原則都放棄了。他以中天為例,以往如遇選舉,該新聞台大約90%的時間都在報導與其政治立場相關的人物。「 新聞媒體可以有一定的立場,但如果連專業道德的最後底線都摒棄了,那這個媒體就會變成披著新聞台外衣下的宗教台。」

胡元輝對此表示,不少媒體為取得廣告利潤,在產製新聞的過程中,並不會太在意信任度。具體表現可視媒體製作大量新聞,爭取點閱率,其中包括不在意品質和正確性的即時新聞。他說,這種策略只有短期效益,不利於長期發展,短期利益甚至未必能夠獲取。「 品質欠佳的新聞終究無法獲得閱聽人的穩固信賴,亦無法為媒體贏取長期利益」,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新聞消費者往往迷失於資訊大海,無法記住媒體品牌。

注重自律 不應依靠第三方

台灣存在諸多監督媒體的非營利協會與組織,可是媒體環境與風氣依然得不到改善。劉惠卿對此表示,這些協會組織實際上對媒體是沒有制約效力的,即便其對媒體有監督與批評,但這些批評沒有辦法掀起輿論去制約媒體,所以NGO對媒體的監督與批評都無法產生效力。

三立集團文字記者葉為襄對此稱,她撰寫新聞時基本上沒有接觸過類似協會和組織的監督。她認為這些機構沒有辦法真正發揮其本身的影響力和作用,更舉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為反對假訊息傳播所做出的努力,奈何影響力過於微薄,最終淹沒在輿論的層層巨浪中。

網路上或通訊軟體、社群平台都可能會出現假訊息,事實查核中心也會在查核後在網站上闢謠。圖片來源/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莊伯仲認為,一些新聞獎的設立宗旨在於樹立良好的業界風氣,但效果也不十分顯著,因為其偏向鼓勵本身就比較不錯的媒體。若要使獎項和非營利組織與協會的監督行之有效,就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無論政府、學界、產業界還有媒體,都必須為這些機構提供有利於監督的環境,否則這些組織協會對媒體的監督力和制約力就相當於以卵擊石。

「媒體信任度不應依靠第三方監督,而是要靠媒體自身的自覺性。」陳亦偉說,「畢竟誰能代表公正第三方,永遠是個沒有最大公約數的難題」。美國大選期間,臉書與推特主動對來源存疑的資訊加註警示,連川普的推文都無法避免;選後川普發表選情舞弊的談話,因指控憑據薄弱,美國各大電視網甚至主動切斷轉播,避免不實消息擴散。反觀台灣媒體的魄力與自覺,就顯得十分耐人尋味。

中央社編輯正在翻譯新聞稿。攝影/莊秋焰

共同努力 促進良好發展

再可靠的消息來源都可能會產生有意或無意的偏誤。對此,胡元輝表示,許多人縱使相信自己可以從平台上得到優質訊息,卻也會根據經驗想當然耳;也有許多人會深陷於「 同溫層」之中,因此認為其他網民無法從平台上得到多元而正確的資訊。所以,新聞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培養網路訊息準確度的識讀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思考盲點或意識形態偏差而導致的新聞品質下降。

在提高公信力的部分,記者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 攝影/莊詠慧

劉惠卿認為,媒體人和閱聽人雙方關係處在無限輪迴的狀態,媒體一味迎合閱聽人偏好新聞娛樂化所產出的作品,導致有品質的內容逐漸減少,從而形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所以,閱聽大眾也要為媒體公信力下降負一定責任。閱聽人需要提高自身媒體識讀能力,提升媒體素養,並應有篩選優質媒體的能力,用行動提高優質內容的點閱率,甚至願意付費。這樣才能給媒體提供正確引導的方向,促進媒體環境良性發展。

林佳欣補充,新聞娛樂化是對公信力影響最為嚴重的因素之一。媒體無限放大閱聽人喜好的淺薄內容,重複播出不具時效性的膚淺資訊,甚至羶色腥的標題因點閱率高而出現次數越來越多。他說,這樣的惡果需要媒體和閱聽人共同承擔,但媒體需要負更多的責任。因為發聲筒掌握在媒體手中,也只有媒體擁有更大的權力掀起輿論浪潮。

莊伯仲表示,企業主也需要為公信力降低負責。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在校內都被教育要求查證以及平衡報導,但是進入工作單位之後,報老闆不會以專業的媒體素養要求自己和每一位員工,令人唏噓的現實問題是專業道德為資本的讓步與屈服。

 

延伸閱讀:

假訊息充斥 媒體識讀向下扎根

假訊息滿天飛 傳統媒體該如何應對?

自律他律加上法律 共同改善媒體環境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