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陪著囡仔玩中學 台語共學團找回母語

記者 程冠鈞、李佩蟬/採訪報導

一群媽媽帶著三到五歲的孩子,在課堂中與講師的互動熱烈,不過他們的上課語言不是國語,而是閩南語(或稱台語)。今天的課程「飲料甜祕密」是由「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與「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一同舉辦,講師透過全台語的繪本講解,並透過豐富的體驗活動,帶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各式飲料,裡面的「糖」到底是由什麼而組成,進而讓孩子與家長,達成減糖、少添加物的飲食習慣。

家長與孩童在體驗課程當中,一同了解飲料中的甜祕密。攝影/李佩蟬

「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最初是由一群和孩子們說台語的媽媽在兩年前組成,一開始只是一群台語家長在網路上認識,定期帶孩子出來野餐,讓學齡前的孩子有環境能夠開口說台語,後來成立粉絲專頁,希望能夠推廣與孩子使用全台語的溝通理念,讓更多家庭能夠參與其中,讓台語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家長透過繪本中的故事,跟孩子一同練習台語。攝影/李佩蟬

如今台語路共學團已有50至60組家庭成員,在每周二、四、六都要完成不同的課程內容,如:唱歌、繪本唸讀、肢體遊戲,各種主題活動都是由團員分攤工作,維持共學團的運作,目前在大台北地區與桃園都能見到他們的足跡,定期也會舉辦研習活動,如台語羅馬字的教學法或是台語說故事的技巧等課程,讓家長跟孩子在台語的學習之路上,一起進步成長。

家長準備音樂與歌詞,讓孩子使用台語帶動唱。攝影/程冠鈞
養成跟孩子進行全台語溝通的習慣,在嬰幼兒時期受到的阻礙最小。攝影/程冠鈞

翻開閩南語教育在台灣的正式起步,是從2001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小學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開始,其中強調「鄉土與國際意識」,將本土語教學納入國民中小學學生的正式課程。不過,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在2013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年輕世代認為在家裡最常說的語言是華語,以57.3%領先閩南語的22.3%,數據呈現出目前的教育體制,沒辦法有效的讓下一代在使用閩南語的比例穩定下來,甚至越來越倒退。

台灣人歷年來最常說的語言。 資料來源/2013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製圖/李佩蟬

截至目前,國小在一週當中只有一節課四十分鐘的時間教授閩南語,國中和高中是較為彈性的選修課程,針對教育體制的建議,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表示:「希望要有全盤考慮的台灣語文政策,基礎要站在本土語言上,尤其是有面臨傳承危機的本土語言,應該如何調整語言政策,然後再去考慮外語應該怎麼配合。」

過去受到國語政策的影響,在教育環境與傳播媒體都限制方言的使用,導致民眾認知,使用本土語言是沒有水準的刻板印象,也使原本應該是跟人民最親近的母語,如今漸行漸遠。

在祖孫之間的日常溝通當中,台語已經逐漸被國語所取代。攝影/程冠鈞

共學團中的一位媽媽,同時也身兼講師的王雅玲說:「如果有一天,台語不用再特別去強調,我們生活裡面,本來大家都在說台語,這樣是更好的。」

在往後台語文化的傳承路上,除了仰賴教育體制的調整,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舉辦【台語sa攏有】的講座,鼓勵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使用台語分享議題。

「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則是從家庭出發,希望牽著孩子的手,走台語的路。台灣的本土語言,別的國家沒有義務幫忙搶救,只有自己接下傳承的棒子,跟朋友、孩子、家人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母語。

定期舉辦台語教學活動,創造親子共學空間。攝影/李佩蟬

延伸閱讀:

台語逐漸式微 語言資產難以保存

年輕人不諳台語 語言傳承不能等

台語歌新浪潮 曲風映照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