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家暴頻傳 即時通報降低發生率

記者 劉昱江、鄭心渝、胡玗彤/採訪報導

家庭暴力一向是社會嚴肅的議題,而預防兒虐更是政府近年的重點工作。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統計2017年的兒少受虐通報人數為59,912人,而到2019年受虐通報人數高達73,973,在兩年內多了14,061人。從數據看來,兒虐議題刻不容緩,台灣防暴聯盟祕書長廖書雯則表示,通報數據明顯上升不一定是不好。

歷年兒少家暴通報數量攀升。資料來源/衛福部保護服務司、製圖/劉昱江

通報數據上升 疫情造成影響

台灣早期社會較為保守,很多家庭都有「家醜不可外揚」的偏見。不過當前社會民情開放,以及言論自由的風氣,加上性別平權的觀念,許多家庭中的暴力受害者選擇不再隱忍,決定通報,因此近年數據才會提高。

心理醫生楊聰財說,家暴數據的上升跟癌症數據上升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檢查儀器越來越精準、通報機制越來越完善,所以數據才會明顯提高。隨著通報數量增多,社會也越來越重視兒虐議題,之後如何改善就是政府要面對的問題了。

而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這兩年通報數據明顯提高,楊聰財説有一部分也是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的影響,人們只能待在家裡也許會造成壓迫感等等。對此,文山二分局防暴官劉汝東說,疫情的確會助長兒虐案件,家庭成員長時間相聚,摩擦也會隨之而來,他也提醒民眾應該多注意溝通以避免摩擦發生

兒虐原因千百種 需提前保護自我

根據行政院衛福部保護司統計兒少家暴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婚姻失調、貧困、失業、酗酒等等因素。對此,政府也特別針對兒虐設置三級預防機制,分別為初級預防、次級預防和最後防線。如家中有人婚姻失調或是失業屬於初級,如已出現虐待情形則為次級預防,受虐致死則屬於最後防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簡任視察林春燕表示其實到最後防線時是我們所不樂見的,他呼籲民眾一定要在狀況發生的初期就盡早通報。

兒虐三級預防機制流程圖。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製圖/張允馨

除了預防機制外,林春燕也語重心長的說,光靠預防機制遠遠不夠,主要是家長們的心態要改變,教小孩絕對不能有打的念頭,要以講道理的方式來代替動手、粗暴的言語。每一位民眾都需要從自身做起再到提醒他人,這樣台灣的兒虐狀況才會真正的停止。

兒少自衛能力低 衛福部:應多加注意

家庭暴力的形式與對象最主要有分為兩種:親密暴力和兒少暴力,兩者之間的加害者與受害者牽連的關係和形式都不太一樣。廖書雯指出,親密關係的受害者幾乎都是成年人,知道有哪些管道以及如何求助,相反兒少的被害者大抵是不敢求助,有些甚至還無法表達、無力反抗,並造成孩童日後的陰影或不利影響。對此,廖書雯也呼籲思想較刻板的家長,為了小孩未來的發展,應該擺脫傳統的觀念主動通報,才是一件正確的事。

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親密暴力中男性加害者比例遠大於女性,相對之下兒少暴力的加害者並不侷限於男性。楊聰財表示性別帶來的暴力也有很多形式區分像是肢體暴力、性暴力等為男性加害者較多;而言語暴力則為女性較多。劉汝東也提到,在處理兒少家暴會比親密暴力來得更為主動,因為兒少的報案、表達、反抗能力都還不成熟,不管男女家長都有可能以各種形式家暴,若身處家暴環境會非常危險。

保障受暴者權力 政府措施日趨完善

林春燕表示,兒虐早已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近年來人們對兒童人權更加重視,政府設立了「家暴防治法」供受暴者聲援。透過媒體宣傳及報導,現今受暴者能聲請援助的管道除了行政院內政部的「113」婦幼專線,也可以撥打110向警察局尋求協助。

政府針對家暴提供的服務及法律逐步健全,劉汝東表示,聲請保護令是受暴者為自己的權力及維護自身安全的重要管道,若沒有保護令的保障,當加暴者再次傷害受暴者,警方無法立即逮捕並羈押加暴者至檢察署。他再次強調聲請保護令的重要性,其目的是希望受暴者能願意為自己發聲,並清楚了解政府措施,不再是獨自承擔家暴所帶來的傷痛。

保護令。圖片提供/受暴者黃小姐

根據司法院統計2019年全國家暴通報案件近十萬件,法院核發通常保護令約九千多件,不到家暴通報案的一成。而在9000多件的通常保護令也規定,施暴者必須完成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但依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資料顯示,加害人最終完成計畫治療的比例卻僅約2%。這也是造成家暴率不減反增的其中一個原因。

對此,林春燕表示政府在中小學都有安排每學年4個小時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到高中階段也有相關護理課程以體驗懷孕或學習照顧小孩的過程,但並不是每間學校都有落實此課程。從衛福部統計發現,主要會施虐的家長大部分缺乏親職教育,她認為現今政府應做到在每個人的教育過程中,都能簡單接觸到基本的親職教養知能。

另外,她也提到國外有針對孕婦的周產期配合親職教育,並持續到孩子出生的方案。她表示政府目前無法做到完善,但能主動提供協助給一些家暴風險較高的家庭,有機會減少兒童虐待及疏忽,若政府資源充足,能對所有孕婦實施是最好的,以達到預防的普及與全面。

家庭兒虐示意圖。圖片來源 / Unsplash

求助管道多元 走出家暴陰影

在以往傳統社會中,家庭的教育觀念相較保守,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等刻板印象,都和家庭暴力的產生息息相關。然而在越來越開放的現今社會中,家暴受害者開始為自己發聲,而除了保障權利的相關法規之外,幫助家暴受害者的民間團體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一般認知上,家是唯一的避風港。然而長期飽受家庭暴力的黃小姐提到,家暴對心理及生活會有一定的影響。在事態嚴重的期間,甚至對於打開家門都懷著恐懼,也曾在外不斷投宿人家,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導致他壓力漸漸變大,決定主動為自己找尋幫助,向警察局申請保護令並聯絡家暴防治中心。

黃小姐認為,保護令冗長的辦理時間以及有效的使用期限,使他擔憂未來如何計畫幫助自己,而相較之下家暴防治中心的社工給予他更多實質上的幫助, 無論是在生活上替他向政府申請補助金,或是在心靈上提供一對一的心理治療師,都讓他得到了更完善的照顧。

家庭暴力防治通報機制。資料來源/衛福部季刊、製圖/張允馨
心理醫師楊聰才。 攝影/鄭心渝

關於兒少家暴的案例的治療,心理醫師楊聰財表示,長輩常常對孩子有權力慾望的概念而想要掌握全局,這可能就會造成不同形式的暴力影響,在治療上也會教育加害者,孩子也是生命而非自己的擁有物,必須尊重彼此且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對於被害者所遭受到的創傷和陰影,會需要接受長期的復原式治療,讓他們重新去信任對方,而不再處於焦慮、憂鬱和憤怒的狀態,因此,針對不同對象和個案都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

對於加害者及被害者,治療方式有所不同,楊聰財語重心長地說,心理治療不只針對受害者,加害者的心理輔導也非常重要。他會以四點方式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分別是法律觀念的教導、尊重他人的方法、提升同理心和有良好的情緒紓壓方式。他鼓勵家人間交流彼此想法,避免長期累積不滿致使暴力發生,每個人都可能受家暴,唯有從教育及預防宣導著手,才能減少憾事發生。

家暴受害者可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走出陰霾。資料來源/pexels

心理醫生楊聰財闡述兒少家暴現況

 

延伸閱讀:

社會安全網更紮實 兒虐防治你我有責

停止虐兒悲歌 盼各國正視兒保法

「老人受虐」 比我們想像中更嚴重!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