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郁賢、魏永源/採訪報導
從七月起,各家媒體爭相報導,報復性旅遊造成澎湖、綠島等離島產生大量垃圾廢棄,但對於小琉球報導卻是非常少。事實上,有海龜樂園美稱的小琉球垃圾問題其來有自。根據琉球鄉公所提供的垃圾轉運資料,今年雖逢疫情但觀光人數不減,小琉球年度垃圾量至八月就已累計達2371公噸,垃圾問題雪上加霜。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政府於今(2020)年3月19日起宣布限制入境,更在21日開始勸導民眾避免非必要的出國,許多民眾排定的國際旅遊行程紛紛取消,導致了今年暑假國內的「報復性旅遊」。
疫情期間觀光人數不減 至八月年垃圾達2371噸
小琉球現居住約一萬兩千人,根據觀光局的數據統計,即便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之下,自2019去年七月至今年八月,也有近34萬的觀光人數(往年約43萬)前往小琉球。
根據琉球鄉公所提供的垃圾轉運資料顯示,每年光是暑假六至九月份的垃圾量,便高達五百噸。當地立槳店長蔡宗樺表示,小琉球的垃圾問題持續已久,非疫情後才產生。
小琉球在民國91年啟用焚化爐,發現單日垃圾量噸數不足,累積三天才能焚燒。在民國93年小琉球焚化爐停用後,目前是將垃圾運回本島屏東焚化爐焚燒。雖然清運回本島的處理費,比在小琉球直接焚燒的運轉費用還低,但每年清運成本仍高達約1000萬元,這費用除四分之一由鄉公所自籌,其餘只能靠離島建設基金撥付。因此在垃圾運回本島之前,小琉球焚化廠就成為暫放垃圾的垃圾山。
根據觀光局提供資料,小琉球在95年開始八月份觀光人數都維持在一萬人初,但隨著小琉球觀光的發展,觀光人數也是持續增長。根據琉球鄉鄉公所的垃圾轉運量數據顯示,以整年的垃圾轉運量來看,從95年開始,皆是突破1500公噸,在年年飆升的數值之下,今年甚至統計到八月就有2371公噸,其數值直逼105、106年整年的垃圾量。
小琉球垃圾解方 海保署長:解決源頭及政策補助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下稱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說明,近年小琉球垃圾問題會獲得重視,一大部分是因為海龜,因為小琉球在海龜保育上的工作做得十分完善,也因此吸引大批的觀光人潮。
但也是因為這波興起的觀光人潮,造成了小琉球的垃圾超過環境所能負擔,因為大量遊客所帶來的垃圾量,以及原本就欠缺能立即消化垃圾的設備或是措施,所以才造成垃圾山堆積的現狀更加惡化。黃向文說明,目前處理方向有二大類,解決垃圾源頭及垃圾後續處置。
當小琉球進入旅遊旺季,每日前往小琉球的旅客數高達每日近萬人,而小琉球更因為焚化爐停擺,目前最基本的解決垃圾方式,只能依靠琉球鄉政府的清潔隊去進行掩埋、運送的方式處理。
由於無法藉由前述處理方式的,便會堆積在當地成為「垃圾山」,因此黃向文建議,在解決垃圾源頭的部分,應推廣避免使用一次性的洗漱用品,或是使用「琉行杯」,針對大批遊客進行垃圾來源的減量。
而在垃圾後續的處置方法上,黃向文說表示,為了解決小琉球的垃圾處理議題,政府有提出許多政策及補助。像是設置汙水處理廠,或是請當地居民組織淨灘的志工團體,並且在活動上提供資金補助,避免沙灘上的垃圾漂入海域,增加清掃海中垃圾的成本。
而遊客個人習慣的改變也成為一大關鍵,黃向文建議,遊客可以將自己所製造的垃圾,盡可能帶回本島處理,以減少當地滯留的垃圾。
垃圾潛入小琉球海域 危害海洋生態
小琉球潛水員賴盈嘉,今年她帶許多初次下水的潛客進入海底時,不只一次被提問海底垃圾問題,讓她漸漸發現小琉球的環境正在被破壞。除此之外,受到颱風影響,垃圾會卡在石縫或海溝中,或連帶使中國大陸的垃圾跟著飄來。
短期潛水的過蔡沐筑,感嘆說道:「想要拿一個大垃圾袋下水,因為一定裝的滿!」用此形容來小琉球海域的垃圾堆積的情況。而當地經營立槳體驗的店家蔡宗樺也發現,在進行水上活動時,相較以往更常發現塑膠、玻璃等垃圾會出現,不僅影響遊客和居民的安全,更影響到當地海域的生物安全問題。
「垃圾,來自陸地並非海洋。」當陸地的垃圾,一旦流入海洋,不只清掃的難度大大提高,甚至清掃的費用都是陸地清掃的好幾倍。海湧工作室執行長陳人平說明,海底垃圾要大量清掃,都是只能由政府單位派遣人力,因為民間無法承擔清運裝備的昂貴費用。
黃向文表示,在海洋垃圾中,大多數的都是塑膠垃圾,其餘有玻璃或是保麗龍等廢棄物,尤其是「漁網」特別具危害性。她分析漁網會成為垃圾的原因有二,首先,可能是漁民失手遺落;其次,便是漁民覺得難以處理便直接丟入海洋。
黃向文強調,漁網這種垃圾對海域是影響極大的,對海底動植物來說,不僅是會因為被困住,而導致無法逃脫,或是導致植物的斷裂或損傷,甚至漁網的材質也不好消化,所以只要一被遺落在海中,就成為政府清潔隊頭痛的課題。
現今小琉球雖已全面禁止刺網的使用,因為刺網更容易讓海中動植物受到傷害。但在環保志工隊的清掃中,還是常發現長期沉積在海底的漁網。
海湧工作室執行長陳人平說明,小琉球是台灣聚集最多海龜的地方,卻因周遭海域生態遭到垃圾破壞,使其他生物及藻類難以生存,讓潛水的環境和海域生態也越來越差,若不及時進行挽回,對小琉球生態和居民都會是一大損失。
自我環保意識抬頭 小琉球店家推「琉行杯」
小琉球每年都有數十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而在暑期的旅遊旺季,島上每天使用的塑膠杯的難以計數。經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統計,在2018年九月至十月期間,外帶的一次性飲料杯就高達11,756件。因此,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在2019年二月起在小琉球開始推行「琉行杯共享行動」。
「琉行杯」在最初推行時提供3500個杯子給全島居民與旅客使用。推出的前半年幾乎每天都租借一空,也促使全島塑膠杯數量大大減少,達到環境保護局原有的期許。
在清潔問題上,「琉行杯」負責單位會將回收的杯子直接送回工廠清洗,除了有助於降低業者的工作量,也同時確保其的衛生問題。然而遊客龍品伃提到,目前「琉行杯」都是以直接就口的方式飲用,對於一些習慣使用吸管的民眾較不方便。若民眾使用塑膠吸管,同樣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即便如此,她認為,「琉行杯」對小琉球的環境仍是一大幫助,並呼籲店家能有多加使用環保產品。
「推行『琉行杯』絕對是對小琉球很棒的環保行為。」立槳業者蔡宗樺表示,從2015年回到小琉球開店,便堅持要以環保為出發點經營,他認為海岸上的垃圾減少,旅客才能更好的體驗水上活動。所以他的店是目前小琉球少數會使用環保吸管的店家,店裡也從未使用塑膠杯,直到「琉行杯」推行才有了外帶服務。
對只有6.8平方公里的小琉球來說,陳人平認為,進行淨灘是相對簡單,但每個人的生活減塑,像是使用環保餐具,或是使用環保標章商品等,都是人人可做的行動。
陳人平強調,當要去改變一個社會的結構問題,不能忽視的便是個人累積起來的力量,若台灣民眾對於垃圾處理的意識能大幅提升,才能使小琉球成為海龜永遠的家,以及旅客心中美好的漂亮島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