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允芊、李品洋、戴君伊/採訪報導
醫療進步,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延長,家庭缺乏完善的長照資源下,是否該將長者送進照護機構,引發正反兩派議論。倘若不送至安養機構,年老的長輩該何去何從,而子孫承受著壓力,又該怎麼面對失智、失能或生重病的老人,儼然成為棘手的問題。
現代醫學科技發達,全球許多國家都邁入了高齡化社會,台灣也不例外,同樣面臨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發展失衡的問題。青壯年扶老比逐年增高,造成沉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
在龐大的壓力之下,間接剝奪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照顧者的心理層面也跟著出現問題,虐待老人的案件接二連三發生,且逐年增高。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近三年來,每年都有一萬名以上的老人遭遺棄、虐待、侵占財產;更有六萬多名的老人因受不法對待,向政府尋求保護扶助,協助內容包括保護安置、驗傷診療、聲請保護令、陪同報案、出庭等。
在家庭暴力通報的案件中,老人遭受虐待的人數從2008年的2271人,飆升到2018年的7745人,十年來增長了近乎高達四倍,成長速度驚人。
老人虐待近八年件數統計,近四年虐老情形日漸攀升,不容忽視。資料來源/衛福部保護服務司、製圖/龍俊佑
老人受虐的情況不僅限於國內,2018年時,世界衛生組織也公布了關於「老人虐待」的研究,報告中顯示,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六分之一都遭受某種形式的虐待,數量並不亞於兒虐,且人數成長相較更為快速。但事實上,不管國內外,這些數據都是被低估的,發生在社會上的虐老案件,未被通報的黑數其實比統計數量還要更多。
107年度家庭暴力類型比例。資料來源/衛服部保護服務司、製圖/龍俊佑
因為當家庭虐待行為發生在老人身上時,不易被旁人察覺、關注,甚至通報,且多數老年人秉持家醜不願外揚的觀念,拒絕對外求助,又或是根本不知道有效的扶助保護管道,也沒有足夠能力反抗暴力,只能放任虐待行為一再發生。
面對這樣棘手的社會問題,長期關注老人議題、服務於新興護理之家的社工王嘉禾指出,老人會遭受家庭虐待,最常見的原因是出自於照顧者無法克服的「心理壓力」。
社會虐老事件層出不窮,與因照顧者長時間身心疲憊被忽略有重大關聯。圖片來源/吳允芊
因為老人的體力與智力退化後,照顧起來是很有難度的,當照顧者長時間承受身體的勞累,且心靈狀況又被疏忽時,就容易將怒氣、怨氣一併發洩在老人身上,導致失控的虐待行為。
他也提到,雖然政府一再推出老人保護的相關政策,但似乎都沒對中問題的刀口,宣導也進行的不夠徹底,讓政策無法確實發揮效用。
1997年6月18日,政府首次公布《老人福利法》,就已表明政府可以依職權介入家庭中老人保護的工作,但老人虐待事件依舊節節攀升,由此可知保護措施執行成效相當有限。
對於政府單位、保護協會來說,從事件發生到得知訊息需要一定的時間,難免不夠即時,無法快速給予第一時間的幫助,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得仰賴家庭成員、社會大眾的關照。
另外,雖然政府透過定期巡訪、視察及評鑑,維持護理之家、安養機構、請聘外傭的安全性,但造成虐待的根本問題卻沒被解決。不論是機構或家庭,照顧長者都需24小時有人在側,因此需要不少的人力資源,但目前不管政府政策怎麼轉變,提供的服務人力仍然不足。
目前政府提供的長照經費由稅收分配,但這種經費來源極不穩定,若是能建立保險制度才能更有保障,社會福利政策是政府的責任,不該轉嫁給長照機構來負責。
倘若長照機構入不敷出,無法繼續經營而不幸倒閉,這些需要照顧的長者跟家庭該怎麼辦?因此,要如何提高人力、經費的投入,依舊是政府與各界都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與年老父母分開住的陳佳晨認為,若無時無刻周旋在長者、家庭照顧與事業上,個人無法休息,其實會埋下傷害身心靈的未爆彈。
現在社會上,面對老人照顧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知道這個環節有問題」,但還是缺少關心與著墨,處理方式總是輕描淡寫,感覺日本早就在關心這類社會問題,國內卻無感。
陳佳晨呼籲相關政治人物應該多多參考國外有效政策,也希望藉由媒體傳播的力量,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與反思,別讓憾事一而再的發生。
將父母送入養老院就是不孝嗎?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刻骨銘心,但每個人心中所謂的「孝順」不盡相同。台灣從古至今傳統農業社會的觀念,總認為把父母親送入長照機構就是不孝順、不負責任的行為,但許多人卻也抗拒請外傭到家中照顧,那兒女該如何解決?
現今社會結構的變化下,大多人工作忙碌,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心力,卻需獨自負擔起照料雙親,導致工作與照顧都無法負荷,進而影響到青壯年的社會競爭力。思想逐漸開放之下,社會上對於「孝順」一詞的定義,有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
今年高齡80歲的陳長斌和妻子同住,享受兩人美好的退休生活,雖然目前健康狀況良好,不勞兒女操心,但他坦言,若未來生活無法自理時,並不會排斥接受子女的安排,進入養老院、護理之家。
陳長斌認為,「養兒防老」一詞已經是過去式,在這個工商社會時代,子女們各有各的工作、家庭,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
面對兒女忙碌無法照料的問題,73歲的李美敏表示還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也會擔心受虐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子女若是設身處地為她著想過,才決定送進養老院,她並沒有覺得不好,且現今通訊社交軟體發達,只要能知道自己的子孫平安健康,就很滿足了。
其實,雖然現代社會普遍平均壽命延長,但有許多人都得仰賴醫療維持生命,如果堅守傳統信念,讓長輩在家中,卻未給予完善的照顧,反而會造成長輩們二次傷害。
反之,機構內有社工師、營養師、護理師、與復健師24小時完善且專業的陪伴與看顧,更有一般家庭中缺乏的醫療器材,能免去行動不便的年長者要經常外出看診的麻煩,相較會更適合失智、失能或生重病的老人。
當今社會,人們的想法逐漸進步,送養老機構不再與不孝順畫上等號,重點在於如何達成共識。最好的做法,應是趁還有能力時,與家人溝通討論,詳細規畫未來,在不違背自己意願與不會造成子女負擔的情況下,做出對雙方最好的選擇。
防範虐老 你我應該知道的事
隨著時代演進及道德觀念的改變,現代年輕人的倫理感逐漸低落,更嚴重缺乏家庭倫理概念。在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的老人家暴研究報告中提到,大部分受虐老人都出自社經地位較低,甚至是低收入戶家庭,尤其在經濟、照顧資源窘迫的狀況下,更容易使家中有虐老問題。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老人受虐相關報告指出,老人被虐待的情形主要有六種,分別是身體、精神、性虐待,還有疏忽照顧、遺棄、搶奪財產,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身心的虐待。
王嘉禾說到,要有效防範老人虐待,不能僅是依賴專業政府、民間團隊的協助,最好的方式是從家庭、機構內部做起,讓照顧者學習專業、正確的照護知識、能力,及正確的心情抒發管道,旁人也要時常關心照護者的身心狀況。
另外,如真的遇到狀況,需教導老年人正當防衛方法,以及要勇敢求助的觀念;最好能在閒暇時間培養看書、寫書法、種菜等各種悠閒興趣。照護者、長者與其他家人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互動,多多關心彼此,才是有效預防悲劇發生的根本。
防範老人虐待,是整個社會應關注的議題,政府也該思考如何有效降低虐老事件的發生。不論是長照機構、家庭中照顧老人,每個人都應抱持多方的了解與關心,然而面對老人有怪異的狀態,誰都不該視而不見,才能及時做出防範措施或給予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