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潘玟卉、陳澤玲╱採訪報導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由前四方報總編輯張正創立,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南勢角,而這裡也是東南亞移民的聚集地。燦爛時光秉持著「只借不賣」的原則,除了可以借閱書籍外,還不定期舉辦演講,吸引許多移民前來。
「燦爛時光」的名字來自已故學者成露茜的傳記《燦爛時光:Lucie的人生探索》,之所以會成立這間書店,是因為張正家裡有雇用移工,他會請朋友在東南亞國家買一些書來台灣,但發現書和運費很貴,後發起「一人帶一本書」活動,張正發現這些移工對書很感興趣,才促使他創立這間書店。
書店有三層樓,一樓供讀者閱讀和借閱,書的捐贈者多為喜歡東南亞文化的人,書店員工陳怡君表示,在這裡服務的長工有時候沒時間逛書店,就會在飯店搭訕柬埔寨人,而得到捐贈的書。往上走,書店二樓為講座、影展場地,三樓則是東南亞語言學習中心,語言老師多為四方報(台灣第一份為東南亞讀者服務的刊物)翻譯、編輯,學員以中年學員居多。
張正曾任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因立報觀看人數少,無法在工作上得到成就感,同時他發現很少人關注東南亞議題,所以在2002年選擇到暨南大學就讀東南亞研究所。因為台灣當時也有很多外籍勞工和配偶,但從長相往往分不清是來自印尼、泰國抑或是其他國家,張正表示如果念這些東西,回頭可以分辨他們(不同族群的外籍勞工和配偶),或許就可以幫上忙。
書店以文字閱讀為基地的地方去發展,張正認為,需要一個以東南亞為主題書店,像文學獎就是以書店為基地。事實上,張正開設書店前,早在2014年就舉辦了「移民工文學獎」,張正想用文字讓更多人知道新移民,也讓台灣、日本、韓國、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這些接待移民的社會都有更深刻的反省,把它變成更好的文化。
資料來源/移民工文學獎 |
書店開張至今已四年,卻一直賠錢,陳怡君表示書店主要收入來源為活動企劃,演講入場費採自行投幣制,但沒有一次錢和人數呈正比,陳怡君更自嘲書店可說是以倒閉為目標。但張正不以為意,認為從這間書店創造的東西,像是激發年輕人的想法,比賠錢還來的多,階段性任務完成,就算收掉也很有價值。
書店因應社會環境而生,是一個讓台灣人認識東南亞的平台,若台灣不需要這間書店,那麼它就會淡出市場。
近年來台灣人對移工的態度有了很大改變,早期人人口中「買來的新娘」或是在暗牆上張貼「越南新娘18萬,包娶」這樣的看板,現今已經很少出現,透過這樣的連鎖反應,讓大家更認識新移民文化,使台灣社會更加的多元。
移民工文學 在異鄉奮鬥的甘苦
由長期關注東南亞移民問題的張正、廖雲章夫婦所召集的「移民工文學獎」,今年9月29日在阿里山鄉林神木劇場登場,在神木的見證下,現場頒發了共四個獎項給七名得獎者。
今年有別以往,由林務局、東南亞教育科學文化協會共同合作舉辦。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近年來東南亞新移民在違法盜砍林木的事件占大宗,希望透過本次活動傳遞共同珍惜、愛護自然生態環境等理念。
張正表示,希望透過文學獎競賽、提供獎金的方式,讓更多移工將能說出自己的故事,向台灣人呈現他們在異鄉打拼的真實樣貌,且從中學習並體會移工的處境。
本屆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人共有七位,分別是獲得青少年評審推薦獎的阮日輝作品《遁逃》、范紅絨《買妻》與Suweena Sinsuwong的《兩極》,優選阮文南《荒島上的破瓶子》、Etik Purwani《Elegi Ambarwati》與Melinda M. Babaran的《一張紙》,而由Sheena Flor Tamayo所帶來的作品《澳門的灰姑娘》更是獲得了評審獎與澳門特別獎兩項殊榮,最後的首獎則由陳氏貴《那年,梅花開》獲得。
青少年評審推薦獎得主范紅絨在《買妻》一文中描寫了越南女子在仲介口中像商品一樣被銷售,來台後除了要忍受丈夫的虐待,還要照顧公婆,拿錢回越南奉養家庭的經歷,她為這些同為越南來台的新移民的遭遇感慨。
首獎作品陳氏桂的《那年,梅花開》,則描寫被仲介來台結婚嫁人的年輕越籍女子受丈夫虐待,生下女兒後就發瘋被退回越南,被迫與女兒分隔兩地。陳氏桂坦言,自己初來台時曾被人問「花多少錢買來的?」感到十分受傷,因此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台灣人看到新移民生活的真實面貌,進而相互理解、體諒。
讓新世代更認識移民工 增設青少年評審
第六屆移民工文學獎頒獎活動於阿里山神木下舉行,除了評審團選出的最終決選作品以外,從第二屆開始,還新增了一個以青少年為主的評審團,今年主辦單位也徵選五位對文學有興趣的青少年擔任評審共同評選。
這些青少年評審先透過線上徵選,再由書面審核,最後經過視訊面試才錄取成為這一屆的評審團,他們必須在固定開會時間從37篇進入初選的移民工文學作品中,評選出「青少年評審推薦獎」。
青少年評審姜羽庭在東南亞文化團隊裡,曾至台東做語言交流中文和印尼文,所以對於移工有很大的感受和認識。她透過老師口中得知這項移民工文學獎後,便主動了解移民工的文學與生活,甚至採取實際行動,關注東南亞移民的議題。
這些青少年評審評定已翻譯的投稿作品,翻譯投稿作品注定減損原作的精彩,因此他們評判的標準並非文學造詣,而是如同簡伶宜所言,閱讀的文章是會讓我想思考的,就算讀完還會一直想,哪一個作品能夠令人感動並讓他們從中得到省思,才能獲得青睞。
姜羽庭曾說,明明我們都知道他們的存在,卻一直沒有去傾聽他們的聲音。移民工雖然活在我們身邊,但普遍人們對他們還是不夠了解;姜羽庭呼籲:「我們要站在同一條陣線上來看待這些移民工,並以包容、尊重來防止他們再受到跟作品故事中不公平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