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簡必丞/採訪報導
一尊尊佛像帶來的莊嚴和寧靜以及木頭與顏料夾雜的氣味瀰漫著整個空間,彷彿脫離了塵世的紛擾與煩惱。這是座落在雲林崙背鄉鎮中的「信興神像雕刻舖」,同時也是目前台灣少數秉持傳統粧佛製程的師傅林千翔工作的地方。
工作檯上擺放著豐富的顏料,以及許多不同大小的雕刻刀,林千翔堅持採用傳統的製程完成神像雕刻,他認為只有由一位師傅從頭到尾獨立製作,才存有粧佛的精神。目前台灣傳統粧佛職人剩不到20位,其餘師傅為了加快製程,皆從中國進口便宜的粗胚神像,進行再加工,不僅省時,也節省成本。
林千翔表示神像的製程,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專注地注視神像,並透過手摸的方式,感受神像所有的紋理與細節,這才是粧佛應該持有的態度。
林千翔在退伍後才決定繼承家業,但其實他從國小就開始學習磨沙紙,高中時更接觸神像彩繪,包括衣服的紋飾線條等,以及如何使用刀具進行粗胚。他表示,自己很清楚從事傳統工藝要耗費很大的精神跟時間,況且粧佛行業門檻非常高,一旦投入便要注入所有心力,但不甘願當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進而決定將這項傳統工藝視為人生的志業。
創作並非創新 傳統工藝精緻化
「如果只是留在過去代工的時代,並不是我自己最想要的。」林千翔並不只是繼承父親的家業,同時也不斷思考著在這個行業中自己的定位是什麼。近年來,傳統的神佛像開始進入大型藝術殿堂,也許國人較不重視,但對於外國人來說卻是相當特別,也造就這項傳統產業漸漸昇華至藝術的領域。
有趣的是,神像創作並非創新,而是將作法回溯於更傳統的年代,透過手作的溫度,吸引現代人的注意,慢慢地復興這項傳統工藝,同時也符合現在手作的工藝品的潮流。
「神像創作」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即便一樣是製作神像,不同世代的師傅也有著大不一樣的觀念。在林千翔實踐自己想將代工提升至創作的路途中,除了要面對創作靈感的困窘之外,與上一輩觀念的摩擦也是一大難題。
林千翔表示,父子兩人在新舊年代思維的碰撞下,父親抱持著留在神像代工能多賺些錢,工作較穩定的想法,然而他則認為應該思考如何將粧佛產業進入一個新的世代,並強調透過作品證明自己,同時也想讓這項傳統工藝走向精緻化。
發展體驗式工藝 重新認識傳統工藝
林千翔表示,傳統工藝是先民的文化,以及智慧的結晶,然而台灣的匠人文化卻沒有受到重視,甚至時常將所謂的8+9(網路PTT流行用語,也就是「八家將」)與傳統文化劃上等號。
近年來,台灣透過電影、雜誌以及影像傳播的方式,推廣職人文化,讓訂製神像有回溫的現象,而同時被稀釋的工藝文化也逐漸地受到重視。儘管神像創作是由低價市場邁向高價市場,從工業化生產拉回傳統製作,但由於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重視神像的文化價值,不再只關注偏向低價的神像,使得神像創作漸漸成為粧佛領域中的新趨勢。
談起台灣傳統工藝的未來,林千翔表示,可能會偏向體驗式工藝的方式,像是刺繡、漆線等體驗活動。「傳統文化教育從小就需要開始培養,讓孩子自己動手做,透過親身體驗,讓他們對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什麼樣的東西是好的。」
林千翔強調,透過教育與推廣,像是展覽、手作課程,以及新媒體的合作,可以讓台灣人更了解傳統工藝的價值,除了讓粧佛產業重新受到重視,同時也能讓台灣其他的傳統工藝文化死灰復燃,成為台灣與國際交流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