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薇、金祖仁/採訪報導
路上常能見到凌亂的老舊公寓、顏色過於鮮豔的招牌,許多網友戲稱為「台式美感」,許多海報的設計也是飽受批評,玩笑的背後,顯示了台灣美感設計的不足。
美感細胞創辦人張柏韋也提到,一些在網路上看到國外充滿巧思的街上海報、廣告,其實就是他們平時看到的景象,對於外國來說可能是60分的東西,在台灣卻有了90分,表示台灣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對於美感教育的實施,必須從小做起,慢慢建立對「美」的觀念,融入生活中。
台灣的美感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不僅是政府計劃走入校園,美感細胞推出的美感教科書也與多家書商合作,全新的教科書內容也引起孩子們的喜愛,課本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能夠在書中感受到設計師的巧思,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加強美感教育。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民眾對於美的認識逐漸強化,讓美感走入生活中,進而影響整個社會對於美的認識。
文化局文創發展科專案規畫師龐小維說,現今許多國小是沒有美術老師的,也沒有美術課,而是將美術、音樂、表演藝術結合成「藝術與人文」這個科目,學生沒辦法完整學習美術相關知識,自然也無法形成審美觀。而政府推動扎根計畫,便是想翻轉這個狀況,號召20位藝術家設計課程,輪流到台北市的8所合作小學教導,將美感的基本觀念交給國小的孩子。
有別於印象中的美術課,老師將材料包或白紙發給學生,由學生隨意創作,這些藝術家教師在上課時先將色彩的調配等基礎知識教給學生,並訂一個主題讓孩子們揮灑創意,這種先建立美感的基礎認知,再由學生發揮的上課過程,讓孩子在享受繪畫的同時,也培養對於美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