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教育─美中台比比看

記者 饒語真、蘇冠儒、王德蓉、鍾佩璇/採訪報導

近年來同志意識抬頭,截至民國106年,已有25個國家的法律正式認可同性婚姻,而台灣社會仍為此議題爭辯。相對而言,美國比較開放,在教育上採取比較包容與接納的觀念;反之,中國尚未有法律保障同性婚姻,整體社會對同志也不友善。

民國106年高雄同志大遊行,教師上街拒絕校園恐同。照片來源/Flickr
美各州對同志態度皆異 教育亦不同

民國104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各州不得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亦即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即便美國是一個融合多元種族的國家,對於LGBTQ(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ed, and Queer)議題,看法仍有分歧。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美國對待同志的態度與當任執政者的觀念有相當大的關聯,如前總統歐巴馬支持同志平權,任職期間同婚合法亦即成立;而反對同志的現任總統川普則對LGBTQ作無形的打壓。

且各州對於LGBTQ的友善程度大相逕庭,同志相關法律皆異,可見「平等看同志」這部分並非完美。陳宜倩就讀紐約康乃爾大學時,學校曾發放一份關於性別歧視的調查問卷讓學生填寫,結果並不理想,學校即尋求性別專家討論如何解決,陳宜倩認為校方願意發現問題,並嘗試去改變,這點值得學習。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陳宜倩副教授強調同志教育的重要性。攝影/蘇冠儒

而美國印地安納州在民國104年通過宗教自由法案,允許商家以信仰為由,拒絕服務同性戀顧客。對此,陳宜倩表示,要求反同商家背棄信念確實強人所難,就算勉強為同志服務,也難保商家不會有惡意行為,因此要立法限制私人商業活動不得歧視並拒絕服務同志,是相當困難的。

現居德州休士頓的曾德維表示,求學期間未曾有過老師指稱同性戀是錯誤的,不過同志身分在校園裡仍會遭受同學們歧視排擠。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民國104年同婚合法後,學校開始與家長溝通,討論並修改課綱,才有所改善。另方面,若家長認為教材與自身理念相差太大,可以選擇在家教育,以紓解觀念分歧的緊張狀況。

談到美國的校園同志教育,同志諮詢熱線行銷企劃部主任阮美贏表示,美國全國性組織GLSEN(Gay, Lesbian and Straight Education Network)在各高中校園內推行性別平等教育,並積極推動由學生主導的校內社團GSAs(Gay-Straight Alliances)。不同於台灣的是,該組織每二年會針對LGBTQ族群在校園內的處境做調查及量化的研究,並且提供數據告訴學校:無論是否支持LGBTQ,共同營造友善校園,讓學生擁有安全的校園環境,且給予學生正確性平觀念,是校方無可迴避的責任。

台灣—亞洲同志之塔 國際關注

台灣自民國93年起即實行性平教育,領先亞洲各國許多,《紐約時報》即以〈台灣是亞洲同志的燈塔〉(For Asia’s Gays, Taiwan Stands Out as Beacon)為題,報導我國在同志平權領域的成就。因此,台灣同志熱線組織於去年及今年三月分別赴紐約及芝加哥舉辦演講,並與當地同志團體、華僑及留學生等分享台灣同志運動的近況與困境。

該組織政策推廣部主任杜思誠表示,國外有很多人關心台灣同運的發展,這點令人非常感動,而且演講的迴響熱烈,對本身的工作產生相當動力。杜思誠也提及我國至今仍有眾多宗教背景的反同團體,他們利用雄厚的財力收買大眾媒體,導致閱聽人對同志產生「恐懼」,杜思誠為此感到無奈,盼望教育能改變現狀,盡可能消除對同志的錯誤印象。

同志諮詢熱線杜思誠,提到美國通過婚平之歷程是仿效對象。攝影/饒語真

台灣推廣同志教育至今已14年,法律上雖未保障同志婚權,但民眾對同志相當包容。曾經就讀北一女的林瑀婕表示,學校課程鮮少提及同志教育,校內師長看待同志的態度也相當分歧。林瑀婕回想起某天早晨,她將腳跨在另一位女同學腳上,被教官看見後訓斥行為「有礙觀瞻」,當時不認為自己有錯而與教官衝突,遭致記過處分,並寫悔過書。事後老師約談,表示並無對錯可言,勿需自責,林瑀婕才得到安慰。

至於家庭方面,瑀婕母親並不反對高中時期的女性同伴,因為媽媽以為就讀女校導致對性別的誤解,畢業自然會轉變,不料她讀大學後卻仍與同性交往,媽媽因此非常氣憤且至今無法接受。

《馴服與抵抗》作者張喬婷訪談十位北一女的校友,回憶高中同性愛戀的經驗:民國97年的北一女中校園極為封閉保守,同志身分完全不被允許、也不被承認。然而同志教育題材從民國一百年納入義務教育中,與以往的立場產生改變,林瑀婕認為30歲以上的師長較抗拒,會明顯表達對同志的反對,年輕的老師則多支持。杜思誠表示,實施14年的同志教育,理應產生爭取支持、擴大包容的效應,而年輕教師進入校園,更讓教育進一步接納多元化觀念的同志題材。

中國觀念傳統 對同志仍帶有色眼光

台灣對同志權益的保障遙遙領先亞洲其他國家。在中國,同性戀並非違法行為,但中學教科書裡大多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取向障礙」,視之為疾病。根據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印行的「諮詢心理學」,書中列舉的建議治療方案,包括當「患者」對同性產生愛慕時,使用「電擊使其感到噁心」。由此可見,中國仍存在許多對同性戀者的不當對待。

民國106年同志大遊行,跨性別者不畏他人眼光。攝影/蘇冠儒

在台定居已經十五年的肖裴,參加過六次同志大遊行;她表示,中國幾乎不談同志,學校教育也僅是蜻蜓點水。在中國,傳宗接代的觀念根深蒂固,同志十分低調,不可能上街頭遊行、向親戚出櫃,她因此感受到台灣的相對自由。去年十月同志大遊行後,肖裴將合照上傳微信,竟遭大陸友人攻擊,朋友認為她來台後被「洗腦」,並且不樂見她後續再參加同志的有關活動。

不過,肖裴對友人的情緒反應也不感到意外,她認為中國永遠不會把同志教育納入教材,即便有同志團體,也都是地下化型態。因此,肖裴特別重視孩子的同志教育,帶他們去台灣的同志酒吧,讓他們知道同志的存在、讓他們了解「what it is」。

邁向多元社會 從國民教育做起

世界各國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不一。在台灣,同志教育納國中小教材已14年,國民對同性戀的態度傾向公開寬容,在亞洲極為獨特。陳宜倩教授也提及,國民教育是為了養成人民未來的均衡發展與健全,希望家長避免讓孩子的生活經驗與思考只侷限在狹隘的本位教育,才能夠營造出多元、友善、尊重彼此的和諧社會。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