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柯宗沅、莊婕妤、郭靚德/採訪報導
社會高齡化現象也發生在股市,低薪、高房價等因素使青年無力進入股市,內資斷層危機浮現。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提升青年買股意願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如何讓青年善用投資工具累積財富是首要任務。
青年買股意願低 股市瀕臨高齡化
今年台股締造史上最長萬點行情,外資買超是最大功臣,近年外資在台股中所占交易比重已經來到30%左右,與法人共同主導大盤的趨勢漸漸成形,反觀一直是台股主力的國內自然人(散戶),交易比重從過去的九成跌落至近年的五至六成水準,成交值也從2007年的44.7兆元降至去年僅有19.7兆元(詳見圖一)。
散戶參與度越來越低與台股投資人的年齡結構有關,根據證交所的投資人行為分析發現,目前41~59歲的投資人為市場交易主力,佔國內自然人成交金額的58.1%,對比內政部11月份台灣人口的年齡分布,佔總人口比例最多的30~39歲自然人在市場上成交金額僅佔15.5%,30歲以下成交金額比重更只有5.1%(詳見圖二)。也因此由財政部統計處發布的統計通報顯示,41~59歲投資人平均每人股利所得高於30歲以下投資人1.8倍左右。
台股的散戶人口年齡結構漸成倒金字塔型,在老一輩逐漸退出台股市場時,年輕一輩卻沒有相應的投入市場,年輕人的資金供給動能減弱,從證交所公布的開戶年齡分布中可以發現,30歲以下開戶人數佔比僅11.1%,這將導致台股內資可能出現斷層危機,青年對股市的冷感是台灣未來市場動能不足的隱憂,如果無法有效重振青年買股意願,終究將面臨內資市場萎縮的困境。
青年薪資低 生活難支撐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一句「年輕人不買股是重大危機。」引來大量的反彈聲浪,在低薪、高房價、金融海嘯陰影等背景下,年輕人對股價過高的台股市場持保留態度,資金轉往成本較低的小額權證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上。
根據勞動部職類別薪資最新調查,民國105年初任人員薪資為26732元,相較13年前的23742元,只小幅增加三千元。而從106年行政院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中發現,薪資不到三萬元者以25到29歲佔大多數,即踏入社會幾年後,大部分年輕人薪水仍不到三萬元。單從薪資可能還無法體認到年輕人生活困難,美國勞動局曾在2007年至2012年國際勞工報告當中指出,台灣是除英國、加拿大外,製造業薪資增幅跟不上通膨的國家。而從105年扣除物價上漲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率為-0.05%,亦可看出薪資增長幅度低於通膨。薪資上漲跟不上物價上漲,自然較難支撐生活所需開銷。
然而,台灣除薪資增長不及通膨增長速度,從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指數以及名目薪資亦顯示台灣人高勞動卻低薪資的窘境。雖然台灣生產力擊敗日韓等國家,每人每月名目薪資卻一直維持在1462~1488美元區間,明顯低於韓國的3236美元以及日本的3478美元。(詳見圖三、圖四)
房貸學貸負擔重 青年無閒錢買股
基本開銷除日常生活飲食外,亦離不開居住,《Global Property Guide》發表全球最貴九十二個城市之房價與租金調查報告,其中台北市位居20名。1111上班族居住壓力調查顯示,有六成上班族需負擔房貸,房貸支出佔總收入達31.8%,而年收入所得分布在「71~75萬」的上班族,房貸支出占比更高達55%。年輕人的收入幾乎高達三成以上用來付房貸。而以房屋所得比來看,此指標代表需花多少年的可支配所得能買到一戶中位數住宅,全國房屋所得比已到9.35,台北市與新北市分別更來到15.64以及12.7;若欲購買台北市房屋,必須不吃不喝15年才能實現願望(詳見圖五)。由此顯現國人對房價負擔能力越來越低,房東也將提高租金收入來支應購屋成本上升,導致青年即使不購自住宅,仍面臨著高房屋租金的窘境。
除此之外,部分年輕人出社會就必須償還學貸。以私立大學平均一學期五萬五千元新台幣的學費來說,出社會須償還的學貸就至少有四十四萬,而根據財政部國債統計,截至106年12月15日止,平均每人必須負擔債務22.9萬元。也就是說年輕人剛出社會即有約66萬之債務要償還,綜合以上因素年輕人實在難有多餘資金投入股市。
金融海嘯股市陰影 投資慘賠揮之不去
2007年金融海嘯,全球股市狂瀉,台股亦不例外,從9859點一路下跌至3955點,市值蒸發達五兆元,平均每人損失30萬元,許多有投資的四五年級生損失慘重,媒體調查更指出,有高達52%民眾財富縮水將近四成以上。就連金融大鱷索羅斯、股神巴菲特等高手在這波金融海嘯也難逃損失慘重的命運,更別說一般投資人。股市崩盤,景氣走向低迷,台灣出口成長率開始呈現負成長,民間消費縮減,而台灣失業率更一度上升到5.03%,物價不斷飆升。在經歷過那段不堪回首的全球金融夢魘後,民眾心理蒙上一層陰影,因此這一輩的父母如今會告誡子女,宜對資本市場持高度謹誡,使年輕人對股市望之卻步。同樣身為初入社會的年輕人,現任國際財務規劃師總顧問魏子揚亦表示,金融海嘯造成恐慌的風波太大,造成現在年輕人面對股票時以先恐懼為上策,自然不會對股市有興趣。
善用小額投資 年輕人照樣可以翻轉財富
台灣薪資普遍低落、生活負擔大,買不起高價個股成為年輕人買股意願低落的主因。為解決年輕資金退場造成的股市斷層,同時協助投資人中長期投資股市、提升小額投資的便利性,金管會於今年初提出「定期定額」機制,推動證券商辦理客戶定期定額方式購買個別股票與ETF(股票指數型基金),吸引青壯族群重返資本市場。
定期定額是每月以小筆金額從事投資,不需考量進場時間及市價起伏的新型工具。主要鼓勵投資人以中長期投資累積財富,且唯有將投資時間拉長,才能避開短期波段震盪的風險,享受平均成本的好處。然而,有些投資人常在買進標的後,因受不了短暫虧損,在購買後幾個月就認賠贖回,連帶喪失了獲利機會。國際財務規劃師總顧問魏子揚呼籲,投資人一定要有正確停利停損的觀念,才不會在關鍵時刻賠了夫人又折兵。
除了善用定期定額機制外,投資人也可利用權證、ETF、選擇權等衍伸性金融商品賺取報酬。此種商品價格低廉,加上高槓桿的特性,常能以小博大賺取翻倍資金,因此深受年輕族群的喜愛(詳見圖六)。但魏子揚仍提醒,凡事應該做足功課,多涉略各種管道資訊、掌握正確的信息,方能在金融市場的大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亞東投顧經理林孝恩亦表示,以投資人來講,勤做功課以及專業知識的培養才是最根本之道。年輕人普遍資金不多,建議可從自己所熟悉的商品或產業著手,尋找相關類股下手,如此一來,才能在最短的時間用正確的方式賺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