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依儒、李佳育、林志信/採訪報導
新北市平溪區人口平均年齡為50.25歲居全台之冠,平均四人便有一位是高齡長輩,不僅反映出當地青年人口外流嚴重,更凸顯照護工作的繁重。平溪面臨的長照困境並非個案,而是偏鄉長照普遍的現象。偏鄉的照護計畫,是長照2.0聚焦的項目之一,如何打造更實用的照護體系,是現今政府必須正視的議題。
教育物資進駐 提升長輩交流機會
賣力的示範伸展操,幫助長輩活絡筋骨,這是現今就讀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所的林堯專和助教每周一的固定行程,他們不計車程地從基隆騎車上山,只為教育偏鄉長輩更完善的運動和保健知識。另外,於平溪老人日托中心的另一處空間,新北市鐘錶職業工會與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正在為老人量身配製老花眼鏡。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專任教授吳肖琪表示,長照2.0上路一年,帶動了物資進駐偏鄉,政策改善長照1.0發生的預算不足、城鄉資源分配不均、過多的資源浪費等問題,目標實現在地化、凸顯地方特色,並鼓勵因地制宜,打造以服務者為中心的健全體系,同時強化ABC分級效能,由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接管個案管理計畫,並強化整合B級與C級資源的功能,設立小規模多機能的整合型服務中心,幫助A級社區不再綁手綁腳。
長照2.0上路一年 主任哽咽談實況
談及偏鄉長照至今的發展,一粒麥子基金會台北服務中心主任劉靜芳忍不住哽咽。她表示,整個平溪區的主要負責人只有二人,最大的問題在於偏鄉長照供需失衡,政府提倡培育在地居民解決人力困境,但因為偏鄉人口普遍高齡化且識字率偏低而有難度,且青壯年人口因為收入及未來發展外流、機構照管人才礙於車程距離進駐偏鄉的意願不大。儘管政府已有經費和資源的補助,不過長輩需要的是長期照護而非只是短暫的服務,雖然增設照護站,但是點和點之間的距離光是駕車就要花十分鐘以上,年長者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能使用其資源的機會並不大。
另一位負責人高玉菁補述,因為交通不便,造成申請居服員的公文得不到回音,雖然不定期會有志工上山支援,但是還是無法彌補人力上的缺口。除了交通,資源也是困境,造成多數年長者長期營養不良,原因在於無力下山添購物資,所以現今最主要的營養來源在托老中心提供的飯菜,其餘餐點僅以簡單的麥片或是自家栽種的野菜果腹。平時她和劉靜芳二人得身兼多職,擔任司機接送長者、預防性地進行居家探訪、電話聯繫並鼓勵參加活動等,而且上山的車程就要耗費一個多小時,有時一日需要來回數趟,非常勞心傷神。
政府應正視 以金流吸引回流
劉靜芳認為,可以藉調高薪水並且補貼交通費作為利誘,吸引人才回流,進而達到實質效果,但是政府宣告108年起將不再補助人事費用,對此劉靜芳期盼政府能有更多轉圜空間。高玉菁則認為,偏鄉的居服員若是能整合醫療和照護,未來將能更有效率地進行照護工作。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沈淑芳表示,現今長照重心應放在如何讓民眾認識和信任長照相關政策、使長照在地化、做好預防性措施、縮短老人臨終前臥床問題、提高相關從業人員薪資和增加就業意願。她認為若能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可藉此創造偏鄉就業機會,也可彌補偏鄉專業人力和資源的不足。長照的政策規劃每區是否都能通用、不同區域單位的素質和專業要求的程度,是未來長照執行後所要探討的面向。國內政府可借鏡國外良好的範例,發展出適合在地化的模式,同時補助和強化機構內部的管理,並鼓勵優質民間資源投入長照行列,確保物資符合偏鄉需求,減少資源浪費。
延緩失能有一套 各國長照有妙招
台灣政府對於長照的施政效率難以趕上社會人口的急速老化,呈現照護的各方基礎都未紮穩。長期赴國外的獨立特派記者周傳久,針對人力資源以及經費有限的困境,提出與其執著如何照護,應從減緩長輩失能速度著手。
借鏡國外的方案,荷蘭法定退休年齡為67歲,年長者退休後還能自由選擇以「on call」的兼職方式繼續服務社會,如此能夠緩衝退休空窗期帶來的抑鬱問題。近年荷蘭政府也創立照護包制度,強調以社區長照代替機構,打造生活照顧住宅並培訓個人管理師,也鼓勵民間團體成立非營利照護組織,政府再依據成效提供補助,同時年長者也有共同決策事務的機會和權力,創建年長者自我認同的價值。
芬蘭則是打造老人公寓,周傳久表示,芬蘭政府認為年長者並非只能在安養院中等待被關照,老人之間彼此照顧本身也並不需要被同情,而是社會價值觀的偏見。芬蘭採用懷舊治療,由專員從旁協助,鼓勵年長者做自己習慣與想做的事,以此獲得成就並達到延緩失智的效果,靠居住在老人公寓的長輩發揮所長並相互照應,建立獨居長輩的歸屬感,同時也能緩解人力問題。
丹麥政府強調不僅只是提供環境,更以系統化管理高齡社區,由專員定期訪視,從居服員細心規劃老人飲食偏好到設置安寧專責醫院,每個環節都做得非常紮實。在安寧專責醫院中更是強調環境音的影響,鑒於人在死亡前,聽覺是最慢失去的感官功能,護理人員會盡可能的減少交談,創造最好的服務品質。
挪威自人民開始工作,便依人民所得課徵稅收,作為退休生活的準備計畫,並強調以創造服務代替現金補助,重視年長者的個別需求,減少資源浪費,也極力推廣運動的風氣並給予高齡者運動優待,延緩退化速率。
周傳久認為,找到方法讓人生活更加舒適永遠不會有終點。近幾年北歐國家也開始提倡水中行走療程,亦或是利用鼓勵長輩相互打電話創建長輩的存在感等方法,雖然皆仍在評估期,台灣可以藉由多方嘗試,創造適合在地化的方法。他呼籲台灣社會應跳脫成見,對所有職業一視同仁,長照服務不只是少數人的工作,而是全體人民皆要一同努力的方向。高稅收並非是社會福利的關鍵,能從被照顧者的角度發想,才是國家令人稱羨的重點。
離開高薪投入長照 善用法律出書回饋
現今在平溪、十分公共托老中心服務的社工高玉菁,因為媽媽生病放棄原本高薪的法院工作,學習擔任照護者的角色。在了解長照後,發現多數人對於長照認知很少且普遍有刻板印象,偏鄉資源的長照問題更需被關注,因此決定踏入偏鄉長照的行業。
曾在法律界工作十幾年的高玉菁,清楚很多人為了在社會上生存都會鑽法律漏洞,認為法律有侷限性,便思考是否有其他工作能幫助社會。她分享自己進入長照相關行業的契機是五年前媽媽住院,家中需要有人擔任家庭照護者的角色,便決定辭去原本工作,也因未來可能隨時都會成為照護者的角色,考證照後又可增添收入、照顧家人和服務其他老人,所以決定就讀老人服務事業系並考取證照。她認為法律界工作和社工不太一樣,以往在意的只是解決問題,擔任社工後會比較偏向執行力。高玉菁發現,長照資源很多都貢獻在醫療,但事實上獨居老人更需要被關注,該如何幫助大眾認識長照,而非多數人所認知的慈善公益事業也是一大重點,她說:「踏入社工這行,雖然薪資會比原來少掉一半也常會花到下班時間,但因為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認同這份工作的價值,所以才有堅持的動力。」
高玉菁說明,現今托老中心的服務是希望在預防端能減少失能人數,使老人維持健康狀況不要瞬間失能,也不要用到太長期的醫療資源。像82歲的林王阿嬤在十分長照中心活動已有半年之久,她表示,在這邊有教練指導運動可以讓身體好轉,雙腳上下階梯也變得比較有力,對這環境感到很滿意。
「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黨派之間的改變,都會影響到長照補助金和鄉村發展,偏鄉票數相對少而且資源需求又高,所以常被政府忽略。」高玉菁說明,因為看到偏鄉的困境和想為社會盡力,她在未來規劃想把法律和社工做連結,倡議社工職業和推廣相關的長照理念,最大目標是寫一本與照服員、社工和法律相關的書,目前是先觀察政策走向和成效。
針對長照機器人的看法,高玉菁說:「長照機器人可取代外勞地位,但取代醫療端是不可能,因為機器照顧者很難理解被照顧者的心理,機器又是模式所設定,會影響老人被服務的意願。」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科技是否能完全取代人性是一大問題,所謂的健康老化和成功老化,長期照顧的不只有身體還有心靈,唯有兩者兼顧才能讓他們在地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