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翁維伶、呂姿昀、羅螢、陳昱安/專題報導
台北市文山區,一處安靜的老社區裡,隱藏著一個愛心中途之家,它是由楊婕妤女士所創立的「關愛之家婦幼部」,專門收容被母親垂直感染的愛滋寶寶和移工媽媽的孩子,也給予意外懷孕、無處可去的移工媽媽一個容身之處,讓他們能夠到此安心待產。
走進關愛之家,映入眼簾的第一個畫面,是一群年齡相仿的孩子們,和樂融融地追逐玩耍,那些稚嫩的小臉上掛著天真無瑕的笑容,如鈴般悅耳的笑聲此起彼落,這般美好景象中有一個特別之處──一樣燦爛的笑臉,卻有著不同的膚色、不同特色的五官,因為這些孩子來自不同的種族,而每人背後也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
這裡的孩子們各個都有可愛的名字,如櫻桃、叮噹,甚至是地名萬隆,有趣的是,這就是他們真實的姓名。沒有出生證明、沒有戶口,全是外籍移工在台生下的非本國籍寶寶,這群孩子從搖籃到幼稚園,都在關愛之家長大。儘管身份、待遇不同於一般孩童,他們臉上卻都洋溢著知足、幸福的笑容,見人就撒嬌,因為在這裡,他們所受到保護跟愛,與一般孩子相同。
目前有許多外籍移工在台產子,因台灣為屬人主義,這些孩子無我國國籍、沒健保,常遭棄養或病亡,關愛之家認為「愛無國界、孩子無罪」,這二十年來堅持收容照顧這類幼兒,在這裡,有許多正在待產的移工媽媽,但更多的是無國籍的移工寶寶,這些孩童有的母親無力扶養,有的早已被遺棄,卻都在這裡找到一個能夠接納他們的家。
盼社會看見 接納被排斥的靈魂
談到創辦關愛之家的契機,創辦人楊婕妤回憶到一開始只是在照顧愛滋病友,1997年,有兩位天主教神父登門拜訪,告訴她台灣自從引進外籍勞工之後,各類問題層出不窮,希望能提供協助。楊婕妤說:「當時我想,只是一雙碗筷、一個床位,還難不倒我,時間一久,看到越來越多需要幫助的人,沒想到,一做就是30年。」
從早期收容愛滋病友,給予他們生活上的照護和支持,到如今因醫療進步,孕婦可以直接通過服藥,阻斷病毒傳染給下一代,大幅減少了胎兒垂直感染愛滋的機率。儘管愛滋寶寶少了,移工之子的數量卻越來越多。來台工作的移工媽媽們,在異鄉開展新生活圈、結交新朋友的過程中,意外懷孕,在不被僱主接受的情況下,她們便偷偷來到關愛之家待產,隨著數量的增多,這些外籍移工媽媽和孩子便成為另一群志工媽媽們勞心勞力的對象。
楊婕妤提及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個叫「路路」的孩子,之所以會叫路路,是因為他是在路邊被生出來的。路路的父母都是外籍勞工,當時媽媽要生產,沒錢攔計程車,只好坐巴士從南投趕到桃園,但還是來不及,路路的媽媽就在路邊生下了他。由於爸爸是非法勞工,警察趕到的時候就被帶走,媽媽也必須工作賺錢,無法把孩子帶在身邊照顧,所以路路就來到了關愛之家。每兩三個月路路媽媽便會趁著放假,包車從南投山區來到台北探望孩子,儘管多年來已遇過為數不清的類似個案,但每當提及像路路這樣的孩子,楊婕妤眼神裡依舊充滿憐憫與不捨。
法規有待商榷 移工媽媽盼早日返鄉
來台八年的丁丁媽媽,三個月前來到關愛之家,從此便不願離開這個大家庭。「來到台灣就不想再去任何國家,甚至回印尼都不太習慣。」丁丁媽媽曾在許多國家工作過,從阿拉伯、韓國、香港,最後來到台灣,來到這裡後,便不想離開,「這裡比印尼讓我更有安全感,就像待在自己的國家。」她喜歡台灣的一切,並笑著說:「買東西的時候,台灣人都很有禮貌,上公車的時候也很有秩序,會禮讓老弱婦孺先上車。如果可以,我想一直待在台灣,更希望跟家人一起在這生活。」
提及為何來到關愛之家,她表示,當時因為懷孕,無法回到自己的國家,在台雇主也不願繼續任用,經印尼朋友介紹,來到這裡待產,現在孩子三個月了,丁丁媽媽非常喜歡這裡,也很感謝關愛之家及創辦人楊婕妤幫助了當時孤苦無依的她。 她一邊哄著剛出生的小嬰兒睡覺,一邊逗趣的說這裡的孩子每個都有自己喜歡的床位,不睡在那個地方,他們就會哭個不停。在這裡照顧這些孩子,不用刻意安排,生活就已經非常忙碌充實,雖然如此,和孩子的相處,還是天天都有不同的樂趣,平凡而幸福。
另一位三十來歲的移工媽媽阿林,來台也有五年的時間,透過朋友介紹來到關愛之家待產,她非常喜歡這裡,也很感謝這裡提供給她的幫助。她說,來這裡結交了許多同鄉的姊妹朋友,也有許多會「阿姨、阿姨」叫的孩子,帶給她很多溫暖。「有些小孩會特別黏我,日子久了大家都產生特別的情感,這些孩子也變成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預產期十月的她,非常期待孩子的到來,除了將孩子帶在身邊能少操點心之外,也深信在這個溫暖的地方,能讓她的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
在關愛之家裡,每當小孩子聽到大人的聲音,就會反射性地露出淺淺的微笑,但這些天真無邪的笑容背後,卻藏著深深的隱憂。最大的困難不是那看不見的社會歧視,而是那看得見,卻冷漠以對的政府單位。提到對於外籍勞工的法規政策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時,楊婕妤感嘆地說:「台灣的勞工可以請產假、婦女在懷孕之後仍保有就業的權利,這些在現代看來再自然不過的權益,卻都是外籍勞工無法擁有的,簡單來說,我希望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更『人性化的法規』,讓這些勞工在為我們國家盡心力的時候,能夠沒有後顧之憂。」
楊婕妤說,現在最急需解決的困難是經費與物資的匱乏,也希望能找一個更大的場地,收容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提到對未來有什麼期待,楊婕妤笑笑的說,我只希望這些孩子能夠盡快重回家人的懷抱;和父母失聯的孩子,也能被一個好的家庭收養,快快樂樂的成長。
關愛之家,所有移工媽媽們就像一家人,語言相通、文化相近,因為孩子連結了彼此,她們擁有類似的生活經歷,也有著相同的困難,在關愛之家漸漸牽絆成為對方的依靠。這裡就像移工媽媽在台灣的娘家,包容她們的一切,充滿溫暖和笑聲,一起伴隨著孩子長大。由創辦人楊婕妤帶領著所有關愛之家的「家人」,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幸福,值得尊敬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