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蘇媚、林銘翰/新店報導
早年台北平原多以「埤塘」(或作陂塘)作為主要灌溉水源,但是隨著人口的成長與土地的開發,導致台北平原經常面臨缺水的危機。有鑑於此,郭錫瑠於乾隆 5 年(西元 1740 年)開始著手建造瑠公圳,而瑠公圳的建設也奠定了往後大台北地區發展之基石。
開鑿造圳引活水 農民生活不再苦
你來了 你來了 望穿秋水你來了 源源活水你來了 稻田從此綠油油 農夫從此不用愁
林榮彬為現任財團法人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顧問,這首「引水謠」就是由他親自填詞,感念郭錫瑠造圳的偉大功業而譜曲。林榮彬說明,在建造瑠公圳前,舉凡務農到民生用水皆須仰靠埤塘,但是埤塘大多位在半山腰,需要靠人力汲水,且埤塘受限於降雨,降水不足就會缺乏水源,農民無奈只能靠天吃飯。自從郭錫瑠開鑿瑠公圳後,瑠公圳的主流與支流遍布大台北,為農業帶來相當可觀的效益,甚至足夠提供民生用水,水流更能夠產生動力供給務農工具,大大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
市府就地重現 配套措施沒跟進
新北市政府自民國 97 年起,陸續進行瑠公圳圳道整治及景觀再造工程,保留瑠公圳圳頭至力行橋區段。對此,林榮彬認為整治的成效完全不成功,整治初期風光一時,但後續的維護作業消極。自十歲就居住在瑠公圳旁的黃先生表示,新店區公所雖有心整治,但缺乏後續作為,也因此瑠公圳被當地居民戲稱為「大水溝」。民眾王先生則希望,未來整治過程能夠在水流區域增加更多親子遊憩設施,讓公園與水域能夠更親近。
先人奉獻典範 今日傳承再續
林榮彬指出,瑠公圳大部分流域因應都市開發與交通建設均已被填平,其功能已不存在,要全盤復育也不可能,但是瑠公的基業與奉獻,在今日也體現在財團法人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等財團法人公益團體。透過土地重劃,將原瑠公圳水道轉為建地,進而轉為基金會的基金,最後回饋給大台北地區的民眾。
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先前提出復原瑠公圳的想法,林榮彬深感佩服,也表示支持。他認為,政府如果願意付出,他們也會盡可能的提供土地配合,並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