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佳雯、張珈瑜/台北報導
近二十年來臺灣工業化發展,從純手工到目前仍待解決的產業轉型問題,有一群年輕人重返手工業,除了販賣產品,更販賣手作的溫度,在他們的夢想與實踐的背後,隱藏了台灣手工文創產業的困境。
一對情侶、一個簡單想法、一間工作室
在繁忙的台北市中,華山文創園區就像是另一個時空,文藝氣息瀰漫。位於紅磚區的愛花製作所,創辦人暨設計師—陳永昌(阿昌)與未婚妻張琇涵,憑藉著「想做一雙簡單的鞋、舒適的鞋」的想法,成立了工作室。 阿昌堅持每雙鞋子皆自己完成,也盡量符合顧客的需求,細細的解說製鞋的工藝,「我很喜歡那種修長的鞋型,但是台灣人的腳型比較不適合,透過設計可以讓鞋型同樣修長、內部空間增大,這樣比較合腳。」靦腆的笑容隱藏不住對於製鞋的熱情。
對他們來說,鞋子的售價很重要,陳永昌表示:「我不希望大家想到手工製品,就覺得一定很貴、負擔不起。」阿昌的鞋子售價平易近人,讓人們可以輕易地滿足欲獨特的渴望,同時兼顧舒適、好穿。
未來的發展 成就感回應理想
愛花製作所提供的每一款布料,都是情侶倆親自挑選,以滿足想要與眾不同的人們,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結為夫妻,一同創造新的鞋款。關於未來,陳永昌與張琇涵異口同聲:「希望未來可以在路上看到有人穿著我們的鞋。」最簡單的成就感回應最初簡單的理想,讓手工鞋不只是一雙鞋,而是每日前進的動力。
品牌、行銷加上工藝 將手作精品化
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教授劉立偉,認為台灣文創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台灣於民國 63 年推行十大建設後,代工為台灣打響了名號,但是隨著人力成本提高、工廠外移,逼迫著台灣產業轉型。「現在很多工廠都還在以量取勝」,劉教授表示:「手工業以及現在的文創產業,品牌行銷不足,很難賣高價。」若未來台灣的文創產業除了設計之外,還能將「工」與「藝」結合,最後加上品牌,必然會有好成績。
愛花製作所陳永昌與張琇涵一步一腳印經營著工作室,而工作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對於生活、感情的抒發,更倍感溫暖。以文化為基底再以熱情為調味,台灣文創產業將持續地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