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秉均、周姈姈/台北報導
台北華山文創園區於十一月舉行亞洲最大的新創教育展-雜學校,吸引近萬名民眾參訪。展覽中有實驗學校、教育基金會等多元教育機構,許多教育工作者希望藉由不一樣的學習方式,讓教育更實際、更有趣。
改變教學方式 學習一技之長
台灣教育為了符合課綱硬性規定,往往犧牲許多課程的靈活性。然而,許多教育人士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無法由學校發起,因此在傳統教育的體制外,發起了一連串教育改革,嘗試從體制外將多元學習方式帶入校園,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產生興趣及熱忱,並在興趣之中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長。
美術課結合科技 增添不同風采
重視學科表現的台灣教育文化經常忽略美學文化,許多學生在藝術創作時,因為缺乏創作能力感到困擾。為了讓藝術創作能夠更貼近日常生活,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設計一款能夠分析照片中色票的手機應用程式,結合了科技及美術概念,讓美學教育變得更有趣。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色彩部經理蘇志成表示,他們會提供校內教師教導色彩學的方法,如:使用滴管等科學實驗器具,讓學生能夠對色彩運用更精準、更有概念;他也相信,學生能夠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自信。
實驗學校擺脫限制 課程符合學生需求
除了體制外的教育方式,也有教育工作者以實驗機構的方式進入體制內。讓學生能夠學習課綱外的專業技能之外,也能獲得同等學歷的證書。
曾經在傳統教育體系下的丁大能同學,在挖掘自己的拍攝興趣後,選擇降轉進入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機構。丁同學表示,實驗機構更能提供學生更多對於影視、音樂上的技能訓練,透過選修課程的方式,自己也能夠預先學習未來職涯所需的技能。
多元教育落實 引領學生向前進
對於孩子能夠透過此次展覽認識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長楊琇惠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將這些課堂外的知識學以致用,並能在學習過程中收穫良多。
台灣的教育需要多元理念相互交流,並且讓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這樣才能創造更優質及適合學生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