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珮姿、謝佩珈/台北報導
自新政府上任後,總統蔡英文不斷推動「新南向政策」。事實上從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就不斷推行南向政策,希望能夠與東協國家建立更深的關係,為台灣開闢更多海外市場。
「新」南向有多「新」?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劉復國表示,過去歷屆總統所提出的南向政策多是著重在經貿產業,擴及的國家約有東南亞10國,主要目的是為了協助台商在東南亞的發展。
不過,蔡英文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最大的不同是觸及的國家變多,此政策除了東南亞國家外,更延伸至南亞及紐澳,並採全面性的交流,不再只有經貿產業,更增加了科技、文化、農業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合作。此外,蔡英文政府更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將指導層級提升到總統階層,並在八月公布新南向政策綱領。
新「南」向「難」在哪?
然而,政府大肆宣傳新南向政策,民間團體及相關研究者對此計畫卻不樂觀。自新政府上任,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一直十分緊張,因此,蔡英文政府希望透由南向政策,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對此劉復國表示,想要進行南向政策,需先處理兩岸關係。
大部分新南向政策的國家,與中國的關係都是相當好的,而在與台灣合作前,東協國家仍會把兩岸關係列入考量。劉復國特別點出,兩岸的關係是需要相輔相成的,然而新南向政策綱領第九點「兩岸善意互動與合作」,並未提出相關行動,因此沒有政治共識,要進行新南向政策是不太容易的。
商機難題並存 配套措施需完備
近日,外交部部長李大維也提出,會將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作為重點國家,首要投入資源。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陳馨蕙博士就有提到,台灣有機會投資馬來西亞的農業。
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物種卻缺乏技術,而台灣擁有優秀農業技術,這就是進入馬來西亞相當好的機會。不過劉復國也指出新南向政策仍有許多的困難,需要台灣配合及協調。近期台塑鋼鐵在越南河靜工廠排放廢水,造成漁民的反抗,如何與當地居民溝通、落實環保意識以及克服文化差異等,都是新南向政策需要去思考的。
政治窘境需解套 創造台灣價值地位
現今蔡英文政府仍然對於新南向政策沒有具體方案,產業也無法有任何計畫。無論新南向政策會往哪個方向執行,劉復國說台灣都需要在國際上創造產業的生存空間,建議產業以上中下游匯流成一個聯盟體進軍投資國家。不過他再次強調,新南向政策要實行仍須面對強大的中國,除了政治上的問題需要克服,經濟上面,中國與東協已簽訂貿易合約並施行多年,貿易關係是相當密切,如何讓東南亞以及南亞國家「棄中選台」,也是新政府該規畫更完備的政策。
製造服務齊頭進 新政創造商機
新南向政策以長期深耕、多元開展、雙向互惠為核心理念,透過人才交流,促進新南向國家與台灣間的互相認識,將東協當成內需市場的延伸。
東南亞消費力高 市場潛力大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東南亞各國2016-2018年平均GDP預期成長率普遍上升,人民消費需求浮現,市場潛力不容小覷。因此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不再像舊南向政策著重於東南亞國家較低廉的人力及水電成本,透過發展服務業,拓展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內需市場。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復國教授也說:「近年東南亞基本工資上漲,如果產業界現在到東南亞還是要去找廉價勞工,一定很快就完蛋了!」
金融業走在所有產業之前 推動產業發展
配合新南向政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放寬銀行海外授信總額,除了可推動台資銀行朝區域銀行發展,也有助於台資銀行深化東南亞金融市場。中華經濟研究院馬毓駿博士表示,就算是台塑到馬來西亞,也會因為沒有信用而借不到錢。如果將金融業拓點甚至是併購他們的通路,可以參考台灣的信用狀況,這樣的話就能成為製造業、服務業過去投資的後盾。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陳馨蕙博士認為,台灣金融業服務做得非常周到,而且可以把銀行基金、保險、債券都整合起來,這些都在國際上具有很好的競爭力。因此金融業可說是布局新南向國家市場的利器之一。
馬毓駿:「商機是創造出來的。」
強調「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教育部規劃於106年度爭取編列10億元,透過擴編獎學金、推廣海外實習及提供就業輔導資源等策略,來落實新南向人才的培育,目標希望東南亞及南亞學生來台進修的人數,能夠每年增加20%,並於2019年達到將近六萬人。
政府也積極推動外籍學生來台就讀,藉由更多的外籍人士來台,除了讓台灣被看見,也能更了解他們的文化及對台灣產品的偏好,馬毓駿博士舉例,許多外籍移工來台工作,需要匯錢回家,但常是五百、一千的少量金額,匯的成本非常高,因此有人想到藉著收比其他業者更低的手續費,來幫他們解決問題。
這就是商機,所以商機是創造出來的,不用害怕競爭。將東協當成內需市場的延伸,雙向交流也就是互相拓展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