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耿采維、蘇子雁/台北報導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機會遇到伯樂,或許他小小的幫助,是將來影響你人生的重大轉捩點。我們都曾接受過某位貴人的 Give ,然而當我們有能力時,是否也應該化為一個 Giver (給予者),把知識傳遞下去給 Taker (接受者),讓「施與受」的互動蔓延在生命裡頭。
以「幫助」為名的運動 邀各界共同響應
由 104 希望基金會所發起的「 Be A Giver 」,是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日前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大會師分享會,邀請知名導演吳念真、牙醫歌手張洪量、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三位大師級 Giver ,一同出席響應,希望與年輕學子站在一起,共同朝夢想前進。「 Be A Giver 」所錄製的「條春伯 Giver 」、「不怎麼樣的 25 歲履歷」,影片放上臉書粉絲團後,至今瀏覽量已達 2000 多萬人次,成功引起社會共鳴,更受到許多名人轉貼分享,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透過「施與受」概念 消弭兩代間對立
104 希望基金會董事長楊基寬表示,台灣目前存在相當嚴重的世代對立問題,有些企業主認為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並稱他們為草莓族,但卻未想過自己在剛踏入職場時也曾無助過;而年輕世代也不懂老一輩的生活背景,造成彼此間出現誤解。因此決定推動「 BeAGiver 」社會運動,讓「施與受」的概念,化解兩代間的對立關係,重新思考應該如何幫助以及傳承。
鼓勵勇敢追夢 無需背負他人期待
如果喜歡一樣東西,要一直做下去,每天不斷做,不要迎合別人,那些你愛的東西自然會來到你身邊。
這是張洪量歷經人生許多階段後,最想要勉勵年輕人的話。張洪量從高中時就懷有音樂搖滾夢,但當時父親一直反對,他足足花了 29 年才在小巨蛋的舞台上,讓父親認同他並且成為眼裡的驕傲。
吳念真也提到人們最大的通病,就是「用自己可悲又有限的想法,去猜測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事情」,鼓勵年輕人要相信自己有發光的能力,我們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不用背負別人眼中的期待,只要肯努力就是最閃耀的一顆星。
目前正就讀高中的林家羽也受到吳念真一席話的感動,她說:「希望有一天我爸媽也能懂我所喜愛的事情,並且能在背後支持我」,她從小對藝術創作非常熱衷,但父母親卻認為這條路並不好走,認為應該要努力念書,才能有好出路,但她堅信「選你所愛,愛你所選」才是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讓「給予」得以傳承 繼續傳遞正面力量
楊基寬希望不論是企業主或是社會新鮮人,在未來看到的都是「可能性」,而不被框架所侷限。在互助的過程當中,年輕人能在茫茫道路上擁有一盞明燈,企業主也能吸收更多的創意及活力。
吳念真也談到 ,當你有能力時應該替身旁的人做些什麼,世代間應該也要彼此理解而不是互相抱怨,並且也在為「 Be A Giver 」拍攝的影片當中呼籲:
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可以用來幫助別人。
「 BeAGiver 」不用過度的包裝,只需要簡單的「給予」,如果曾受過前輩無私的幫助經驗,除了感謝當時貢獻,也要同時反思如何將這份「給予」傳承下去,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做一個 Gi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