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文山區第二行政中心大門,有一片屬於「奇夢子」的小天地,那就是文山工作坊,專門處理精神障礙者的情緒問題。 阿讌(化名)是奇夢子的一員,現任文山工作坊行政助理,接受輔導三年多來,已漸漸學會管理情緒,她指出,這裡讓她感受來自家庭以外的關懷,每當自己覺得無聊或情緒低落時,就會找坊內的職能治療師或社工聊天,排解心中鬱悶。 阿讌說,自己個性比較直,有時別人只是對她開小玩笑,卻會花很長的時間去想,也可能因為一點點挫折,就讓她鬱悶一整天,但在社工們的努力和定期服藥控制下,抗壓性也漸漸提升。「奇夢子」這個名稱,是由台北市立療養院票選出來,為精神障礙者正名,「奇夢子」取自時下年輕人口頭語,代表意義是心情,剛好也和精神障礙者受情緒困擾,造成心情管理上產生問題相呼應,因而使用這個名稱來替代「精神病患」,並扭轉一般人對精神障礙者的負面看法。 文山工作坊心理師張富美表示,這裡接受職能治療的奇夢子,年齡層從二十歲到六十歲都有。年紀輕的奇夢子,在這裡培養足夠的工作態度與技能後,接受輔導媒合就業,達到自給自足的層次:而年紀大一點的奇夢子,則是到坊內交朋友,拓展生活圈,而不是一直關在家中。張富美說,奇夢子的思想單純,反應不如一般人,看似簡單的事,要分成好幾個步驟,慢慢一步一步學習,如包裝產品,要先把產品集中拿出來,逐一檢查完整性後,再一個一個包裝起來。 職能治療分為六個階段,依序是出席率待改進、職能活動、產業加工、職業訓練、庇護性就業及外出工作,每個學員來工作坊的目的都不一樣,並非一定要達到外出工作的階段才是最好的,這六個階段,主要是為了訓練學員工作的持續力和穩定性,同時將奇夢子從被服務人的角色,轉換成服務人群,回饋社會。 文山工作坊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服務對象主要為台北市南區的精神障礙者,目前有一百一十七位奇夢子接受輔導。張富美指出,參與職能治療的奇夢子,必須先接受評估,評估重點在於家人是否支持、個人意願高低及是否能承受生活變化帶來的壓力。工作坊八年來,努力為精神障礙者提供全方位生涯輔導,並增進和社區民眾互動的機會,同時也希望能與店家合作,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給他們,民眾也可捐贈二手物品,作為學員商品買賣的訓練,或利用空閒時間至工作坊附設的文山小棧,喝杯花茶及品嚐學員們製作的餅乾和蛋糕。 此外,工作坊每星期四上午八時三十分至十時三十分,有身心內科醫師駐診,除為學員診斷,也提供社區居民心理健康諮詢,幫民眾解決失眠等症狀,有興趣的民眾,可直接前往位於台北市興隆路一百六十號的文山工作坊,洽詢電話29332373,網址http://kimoz.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