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中心於九十二學年度成立「多元文化學程」,通識中心主任羅曉南表示,該學程係教育部補助設立,為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從九十一學年至九十四學年共四年,由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成露茜、社發所老師王志弘、社心系主任邱天助負責推動。成露茜表示,一般人對多元文化理解不是那麼正確,重點不在教授各國不同的文化,而是要處理不同文化如何接觸、衝突、及共存,針對這些進行課程規畫。目前該學程以校內師資為主,另外還會再聘請客座教授,目前人選尚未確定。羅曉南表示,多元文化學程設立是擴大學生人文視野,增進具「社會關懷」、「尊重」、「差異」、「批判」、「對話」等精神,加上學校推動校園國際化,參與多元化學程,更可以培養國際觀。羅曉南說,多元文化學程共有十四個學分,其中必修科目六學分,選修科目八學分,也可當通識課程選修,不需另外繳交學分費。必修科目就是核心課程,以「反思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分析」以及「文化實習」為基礎。選修課程設計會利用兩個軸向的交錯來涵蓋,第一個軸向即性別與性、族群與國群、階級、年齡;第二個軸向是多元文化的重要議題或研究領域,如媒體、再現、科技、空間、環境等。針對這些方向開設如性別與媒體文化、族群發展與認同、年齡與再現的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將傳遞批判與實踐的多元文化觀,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與反省能力。羅曉南說,下學年度,將會開設核心課程「反思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分析」,以及「性別與媒體文化」、「族群發展與認同」、「階級與品味生活」、「年齡與再現」四堂不同領域的課程,進行選課之前,會多做宣導,鼓勵學生修讀,修完多元文化學程後,通識中心也會頒發證書。另外,通識中心於九十一學年度下學期開設通識課程「經典與自我創新」,將邀請王財貴教授的學生陳明彪老師任教,一學期兩學分,教授內容有儒、釋、道、醫、兵家等經典,可奠定中國語文閱讀、鑑賞及寫作的基礎,提昇對中國文化的識見,培養國學研究的意願及能力,並以經典和現實人生相結合。羅曉南表示,未來一百年內,東方經典必會熱門,再加上現在大學生都太浮動了,人格陶養的過程需要彌補,開設此課程是希望能夠穩定人格,且誦讀經典可以改變習性、發慧,並提昇自我創新,有寧靜的心靈,做事才會事半功倍。羅曉南說,在前幾年的暑假,他也實驗過誦讀一些經典,如易經、書經、老莊及管子,覺得效果很好,對中國傳統的東西有許多體會,啟發智慧,增強心性的穩定,且對記憶力及閱讀的自信增加許多,對數學的理解也有所幫助。另外,羅曉南指出,誦讀經典可幫助右腦開發,我們都習慣以左腦的邏輯推理去看待事物,但中國過去的傳統文化都是用右腦解讀的,是具有潛能及深層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也提出過,右腦儲存人類五百萬年來創造與累積的智能與經驗,右腦給予人類靈感、智能、創意,且右腦的信息量是左半腦的千萬倍以上,所以,對右腦的開發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