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陽洲/觀點投書
這學期,世新將歡慶建校一甲子,我們的校刊,也是做為新聞系校內實習點的《小世界》,亦同步邁向60週歲。只是,做為一份歷史悠久、傳承豐富的學生報刊,《小世界》近年來似乎逐漸失去那片令世新人引以為傲的光彩。
起起落落的小世界
在長達30年的接觸經驗裡,儘管紙張愈用愈好、印刷更加精美,我只覺得這幾年該刊紛擾時起,諸如社務人事的更迭、規定採訪簽名制、撤除頭條稿件、萬興國小和湯泉社區的可議報導等等,以及閱讀率大幅滑落--「不少居民看到小世界就是丟一旁‚連看都不看(部分跑小世界的學生也是)」(見《新聞人》,10/6/2010,p.2)。撫今追昔,《小世界》的起落變化著實讓人感慨、惋惜。
先不論資訊的開放、新科技到來、傳統紙媒景氣低迷等影響因素,《小世界》之所以乏人聞問,與同學們的態度亦不無關係:有人或許志不在新聞傳播或心生抗拒,前者純屬個人抉擇問題,後者則是抱怨投入實習的時間、精力與所得學分數不成比例。另有部分同學(包括轉學/系生)雖感興趣,而且不在乎「吃虧」,卻因為基礎訓練或編採寫技能-特別是電視新聞的製播-不足,非但無法應實務作業,反倒牽累了夥伴,新聞室內的緊張和嫌隙也由此而生。
新聞乃團隊工作;《小世界》是社會的縮影,同學身處其中,絕不該充當自我派任的公民記者或單打獨鬥的自媒體工作者,而要多多學習組織成員之間的溝通協調。在定位上,《小世界》是一份關懷鄉里的社區報,發揮專業技能之外,同學們還應當體認、學習與社區民眾的互動相處,並從居民的角度(同理心)來感知地方事務、報導社區新聞。
雖然《小世界》實習,存在著學用落差、採寫限制,以及流於形式的媒體分組等缺失,但平心而論,做為一個學習平台-尤其是對先前毫無傳媒經驗的同學而言-它也提供認識多樣議題與接觸各類消息來源的機會,進而開闊了學生時期的眼界與生活見聞。此外,透過《小世界》,同學們更能夠反思或驗證所學-瞭解校方/系上課程安排與教學之適切程度,並據以做為提議改進的參考。
期待新氣象
伴隨盛大校慶的即將來臨,今夏我感受到《小世界》注入了一股新氣息:新學期,《小世界》迎來了新的實習同學,再加上指導老師的深度參與(編後會)、恢復財經報導、「小世界周報辦公室」重新啟用、英文版新聘師資,以及全媒體的作業形式等多項調整舉措。我想,這些嘗試和努力,不僅代表有心的作為,更將是小世界的希望所在。
祝《小世界》生日快樂,期待《小世界》更進一步、重現榮光!
*本文內容除少部分為個人的觀察和感想,大多出自作者訪談修習過《小世界》課程的(在學和畢業)同學,以及曾經長期任職於該刊的兩位助教。另要說明的是:《小世界》於1965年1月2日向內政部登記出版品,並正式對外發行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