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芽兒、許懷恩、謝礎/採訪報導
彰化海岸濕地(下稱海岸濕地)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在2009年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際級海岸濕地,2015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該法確定了台灣濕地保育的規範與精神,然而本該受到該法保護的海岸濕地,卻先後遇上石化開發案與綠電業者進駐,導致這塊土地「重要濕地」的法定身分至今懸而未決。在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下,海岸溼地的生態與周遭居民的生活受風機影響甚遠,相關學者與立委皆呼籲,應暫緩該地的綠能開發計劃,重新評估當地的狀況,為生態與綠能開發找出雙贏方案。
自然資源 在地共識
海岸濕地面積廣達1萬2000餘公頃,橫跨彰化縣芳苑鄉、大城鄉,為全台面積最廣的濕地。依照《濕地保育法》規定,重要濕地之評定、變更、廢止應由中央政府公開辦理,彰化野鳥學會指出,他們與相關團體已多次向中央政府申請,期盼將海岸濕地劃設為國家級重要濕地,儘管該地早被國家認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且芳苑與大城鄉的居民已達成保育溼地共識,惟至今中央仍未將核定。
彰化野鳥學會總幹事李益鑫直言,長期以來,野鳥協會不斷替海岸濕地舉辦說明會與提出劃設國家級重要濕地的申請,但政府卻以地方未達成共識退審,再加上近幾年海岸濕地面臨綠能業者進駐開發,使風電工程侵蝕海岸濕地。
風電進駐 生態浩劫
開發綠能雖為國際趨勢,但綠電業者進駐卻讓海岸濕地生態造成浩劫。李益鑫指出,海岸濕地豐富的浮游生物能吸引大量候鳥來台,如今屹立在潮間帶的風機,不僅破壞候鳥的棲地,更產生候鳥碰撞擊落等問題,放眼全球,海岸濕地擁有世界絕無僅有的自然環境,保護這塊溼地,不只為台灣帶來更多的候鳥,也能在全球生態的研究上,為人類帶來更多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綠電業者的進駐不只影響生態,也會影響當地居民的生計,海岸濕地獨特的自然環境與養蚵產業,使芳苑擁有特殊的海岸文化海牛採蚵。芳苑海牛學校校長魏清水表示,風電施工時所產生大量的泥沙,會導致蚵苗無法附著在魚塭的空殼上,讓蚵仔產量逐漸大減。芳苑鄉鄉長林保玲也指出,芳苑的經濟命脈幾乎都集中在海岸濕地,風電或是光電等發電設施,不只無法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更扼殺當地觀光資源,以芳苑當地天然資源,推廣觀光才是發展之道。
廣納意見 妥慎評估
面對海岸濕地綠電開發與居民的衝突,曾參與濕地正名記者會的立委洪申翰辦公室指出,政府應以濕地的自然生態為主,先劃設保護範圍,再來討論綠電能可開發區域,政府不該因進駐綠能,就放低評估標準開後門,現今全面暫緩海岸濕地的綠電開發,由相關的主管機關、專家、居民共同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海岸濕地永續發展的方式。
除濕地外,水文也與生態息息相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丁澈士表示,綠電雖為現今國家重要發展目標,但並非所有地區皆適合綠能發展,應強化我國水文基礎研究,從降雨蒸發、地下水流等水循環現象,了解當地生物與自然生態的循環,以水文作為評估濕地保育的指標之一。他也表示,海岸溼地周遭民眾的生計應被納入考量,如何以最小的影響去適當開發,才是政府應當去思考的對策。
丁澈士指出,台灣目前各地的國家級濕地的劃設,雖多由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去推動,惟中央政府亦應培養對土地的敏感度與重視度。濕地不只是台灣的自然資源,更是全球不斷提倡最該守護的珍寶,洪申翰立委辦公室則表示,已轉告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希望中央未來更加重視台灣各地的濕地,讓保育濕地成為地方與中央的共同課題。
盡速申請過關 以利生態保育
彰化野鳥協會、彰化各大環保團體與立委洪申翰,於今(2024)年二月再次向中央提出海岸濕地評定建議案的申請,但於四月時被中央駁回。負責審定的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透過書面回覆,因彰化野鳥學會申請彰化海岸濕地評定建議案,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補正後,仍不符規定,故予以駁回,立委洪申翰辦公室則表示,目前將轉由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負責再次申請,彰環盟與中央單位協調後,決定將1萬2000公頃的海岸濕地分為二至三塊,降低後續管理濕地的難度,以利此案順利通過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的評估。
立委洪申翰辦公室指出,總長六公里的海岸濕地途經的鄉鎮,近幾年已從支持綠能開發轉為支持保育濕地。林保玲表示,自己十幾年前,也曾反對推動彰化海岸濕地設為重要濕地,當初認為開發綠能才是重振經濟的王道,不過在深度理解彰化濕地的重要性後,發現將海岸濕地設為重要濕地才能保護她的家鄉,於是開始帶領芳苑的鄉民們,認識這片土地對於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依《濕地保育法第21條》,立委洪申翰辦公室說明,凡劃為重要濕地範圍內的農、漁、鹽及建物皆維持現況使用,而對濕地造成重大影響,如風機、光電等則需撤離。林保玲也提到,了解《濕地保育法》是她改變態度的最大原因,對當地居民來說,只要船照走、漁照抓,劃設成國家級濕地,不僅不會造成任何損失,彰化海岸濕地更能因《濕地保育法》保護其自然環境。
重視濕地規畫 人與自然共存
全世界有超過2400個已登記濕地,總面積超過250萬平方公里,如何完善的規畫濕地保育並與人共存,已成為重要課題。以他國為例,丁澈士指出,以他國為例,荷蘭有一半的國土面積海拔低於一米,其中26%的土地低於海平面,導致荷蘭不斷受到洪水及海水倒灌的威脅,甚至在1953年發生水災,造成1836人死亡。因此,荷蘭政府提出三角洲工程,以不破壞沿海濕地生態的前提下,在沿海及潮間帶上建造數個防潮閘門,防止再次發生大規模的水災。
丁澈士表示,在沿海濕地建設大量的海提及離岸提一定會影響到原來的濕地環境生態,於是荷蘭政府在實施三角洲工程時,每項工程開工前皆有專業研究人員做評估,以及由環境學者做長期的生態觀察,此外,也會與沿海居民溝通協調,以開發造成的傷害最小化為基準,得以讓三角洲工程接近人與生態共存目標。
李益鑫指出,彰化海岸濕地相對於全球尺度,既獨特且具有極大生態科研和產業價值,眾多海洋物種及沿海產業都與濕地緊密相繫,應主動重視濕地的環境穩定性,並減少不必要的人為開發。洪澈士亦表示,應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找尋經濟及保育中的平衡點,才能夠達到真正的共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