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百年木藝產業 延續技藝力圖轉型

記者 鄭丞皓、陳威頤、黃子睿採訪報導

傳承百年的台灣木藝產業,自1991年政府頒布禁採令後,產業發展受到許多限制,加上學徒出師時間長且待遇微薄,使木工產業難以延續。桃園大溪老街上僅存為數不多的木工行,透過追求木材品質與結合課程、展覽,期望在法令與教育兼顧下,延續傳統技藝。

生活型態需求改變

1991年政府頒布禁採令,導致台灣傳統木工業面臨政策變化,需求減少及技術傳承的問題。吳榮賜工作室師傅吳欣益表示,曾遇過二、三位學徒覺得待遇不佳求去,由於傳統木工技藝需要長時間學習和經驗累積,年輕一代考量到木工產業需刻苦耐勞,薪水不符合期待,對於這種傳統技藝的興趣逐漸降低,導致傳統木工業缺乏接班人,甚至有部分技藝面臨失傳風險,造成文化斷層

其次,現代人對於木材需求有所改變,大部分年輕人追求風格簡單、價格低的家具。協大木器行負責人李炳榮表示,大溪老街上的木工行,生產形式並不符合成本,且產量不大導致成本過高。基於無法以量取勝,他們透過客製化神桌以及家具,轉型改採以質取勝。

木藝師傅吳欣益正在進行作業。攝影/黃子睿

李炳榮提到,一整套木製餐桌、椅價格約落在30餘萬元,因無法如大品牌販售便宜價格,故將製作重心放在木材本身及雕刻,讓成品得以傳承多代,透過提升商品用料與延長使用壽命,抓住客人的心。

隨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消費者在選購家具上有許多新選擇,為求與時俱進,新玉清木器行負責人簡偉哲表示,木工行不僅在製作家具上求新求變,也有業者開設DIY手作課程,盼藉此引發民眾對木材製作的興趣,同時更加了解木工文化。簡偉哲說,透過製作模板,教民眾製作筷子、無電音箱,最近還加入手機架跟小板凳,民眾透過自己動手體驗製作,將一塊塊木材雕刻成生活用品,同時透過課程增加對木材知識的理解,提升民眾興趣之餘,更希望能招攬人才加入木工行業,有助延續木工文化。

結合木藝產品推廣傳統技藝。攝影/黃子睿

環保意識 材料短缺

近年台灣各項產業提倡環保意識,傳統木工行業亦面臨調整產品要求的難關。新玉清木器行楊美麗表示,佛桌、佛具等產品,基於家族及信仰問題,只能傳給直系血親,無法回收再利用。簡偉哲也說,因環保意識抬頭,挑選木材增添許多限制,如台灣檜木即有舊料和新料的差別,所謂的舊料就是將日治時期所做的房屋結構、日式裝潢當作材料,打磨做成家具;新料則需砍伐,但自1991年政府禁採令頒布以後,即無材料來源。

面對法令限制,木器行除透過符合規範的方式延續傳統產業,亦與大溪木藝博物館合作,藉由展覽,使民眾更加了解木工文化。大溪木藝博物館典藏組組長林依靜表示,展覽能幫助木藝師記錄製作木器的過程,將存在上百年歷史文化呈現給民眾,同時讓民眾更加了解木工藝術,傳承百年文化,延續傳產技藝。

李炳榮耗時一個月製作的全木製餐桌及餐桌椅。攝影/黃子睿

傳統木工作品  濃厚文化底蘊

大溪的木工技藝發展至今累積濃厚的文化底蘊,吳欣益說,自他外公時代起即在當地從事木工雕刻,至今已逾五十年以上,但隨產業的凋零,許多有關木藝的歷史卻逐漸被人遺忘。今(2024)年3月台北世貿展覽館與大溪木藝博物館合辦木藝展覽,在眾多參展作品中,對吳欣益最有意義的即為「神將頭」這個作品。他回憶過往外公曾創作過一組,為完美還原當時外公的作品,吳欣益在各個部位依循古早技術,如神將頭的軸心以竹子打造,其內部的彈簧乃以銅線纏繞製成,透明眼睛部分則是使用手錶殼嵌入,完全透過傳統技藝呈現當年風貌。

吳欣益分享雕刻過程,外觀會先雕製成一個大略的輪廓,隨後針對臉部表情的細節逐一修改,最後反覆打磨成光滑的表面,打造出莊重肅穆的形象。他補充說明,神將頭平常僅出現在神明遶境,更多時間則是收納在鐵櫃中,復刻神將頭將它映入大眾眼簾,讓人靠近並感受信徒配戴神將頭的尺寸,體悟到信徒在配戴神將頭表演的辛苦,以及作品表情威懾力和細膩的工藝技術,亦可讓民眾了解傳統的製作過程與其中構造,藉此延續外公的工藝和精神,使民眾對於這項技藝能更深入認識。

吳欣益衷心期盼,能藉由本次展覽,陳列各種木工作品和歷史,重現大溪木藝過往興盛的榮景,將這項傳統技藝長存民眾心中。

手工木製的生活用品。攝影/黃子睿

學徒乏人問津  手藝面臨失傳

「我們希望大家想到大溪木藝,更多想到的是木藝師傅的手藝,而非產品。」大溪木藝博物館組長林依靜表示,大溪的木桌可以傳三代,但大溪師傅的手藝卻面臨失傳。為了讓木藝的文化傳承,木器行與博物館開始推廣簡單的木藝手工體驗,希望激發民眾對木藝的興趣。

但成為一位合格的木藝師傅,並非僅憑興趣,吳欣益提到,大溪的木藝學徒至少需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學習的過程枯燥乏味,薪資也相對低。他直言當下年輕世代心態已然轉變,相較於老一輩的學徒,現在的年輕人會認為學徒是份「工作」,而非「學生」。年輕人希望有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環境,更多的自由,以前做學徒就像在學校當學生,不會輕易休學,現在做學徒就像一份工作,說換就換,讓木藝的傳承面臨斷層。

傳統設計風格的木藝家具。攝影/黃子睿

林依靜表示,學徒的減少並非大溪木藝傳承的唯一困境,學徒制度本身儘管存在不少缺點,但年輕人仍可從師傅身上學習到傳統的木藝技術與文化價值觀,有助於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然而,若仍囿於傳統觀念,無法迎合現代消費者對於功能性與美觀性的需求,木藝產業依舊很難走出困境。

「木藝產業需要更多能夠跨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木藝師傅」,林依靜認為,能夠將傳統手藝與當代設計融合,才能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而這種轉變需要木藝師傅們不斷地學習與成長,不僅能精通傳統木工技藝,還要具備對當代設計潮流的敏銳嗅覺,以及跨領域合作的能力,這些挑戰固然艱鉅,卻也是大溪木藝產業未來發展轉型的重要關鍵。

木工製作的家庭神桌。攝影/黃子睿

延伸閱讀:

宜蘭白米社區 木屐工藝地方創生

「炭」為觀止 廢木再創新生命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