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苗去哪了? 「鰻魚王國」資源保衛戰

記者 鄭禧、莊焌楷、林書煒/採訪報導

台灣經濟養殖魚種中,鰻魚一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全盛時期,國內鰻魚養殖外銷金額曾高達一百億,台灣更因此被冠上「鰻魚王國」的美譽。然而,由於當前鰻魚的低育成率、高養殖成本及長年以來的走私問題,導致國內鰻魚產業和資源陷入枯竭境地。

鰻魚養殖困境多?

「所有鰻魚業者都處在谷底!」鰻魚運輸業者龍珠(化名)表示,台灣鰻魚養殖產業於六零年代曾繁榮一時,當時國內養殖面積達兩千至四千公頃,每年可量產約六萬公噸的大鰻魚。然而,近年因環境變遷導致生態惡化,及過度採捕鰻苗,造成魚苗數量逐年驟減,進而使其價格水漲船高。

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說明,當今一尾鰻苗的價格介於台幣50100元間,加上相關設備成本,單養殖一池鰻魚就需投入近千萬元,並非一般養殖業者所能負擔。養鰻業者黃先生也坦言,光一天的鰻魚飼料費就高達千元,儘管已投入該產業多年,如今仍處虧損狀態。

近年鰻苗數量逐年驟減,使鰻魚價格飆高。照片提供/龍珠

「除了成本,還要克服繁殖困難和低育成率的現況。」韓玉山指出,當前鰻苗人工繁殖技術尚未成熟,仍採取捕撈天然苗種的傳統方式。儘管日本水產研究機構在2003年曾透過人工授精成功繁殖鰻苗,但育成率極低,且鰻魚養殖一天需經過不斷餵食、換水等繁瑣過程,育成千尾已是極限,欲達商業化量產的「上億條」標準,仍有大段距離。他強調,提高鰻魚育成率和精進苗種繁殖技術勢在必行。

黃先生補充,為助長鰻魚育成,政府目前建議業者採用「室內循環水」養殖方法,並給予相應補助。但循環水設備成本高且技術繁雜,加上補助金額有限,中央也未提供裝設與使用教學,導致許多國內魚廠投資效果不彰,使傳統業者對該技術持懷疑態度,或只能自行「DIY」自製設備。

企業化養殖難落實?

「中、日都是以大企業推動,台灣鰻魚多為家庭式經營。」娛骨科技創辦人巫宗樺說道,相較中國和日本,台灣鰻魚養殖多以個體戶小農經營,缺乏企業化投資管理。因此,多數業者都期望,政府和國內企業能共同推動鰻魚養殖業發展,並建立一條龍的生產模式,給予業者穩定的收入保障。

不過他也坦言,對於傳統養殖業條件不佳且勞動力高齡化的台灣而言,要實現鰻魚產業大規模企業化經營並不容易;且鰻苗價格高昂,更難以確保員工不會走私苗種。巫宗樺提及,過去許多台灣企業嘗試投入該產業,但都因經營不善與不敵虧損,相繼以倒閉告終。

學者認為台灣鰻魚養殖缺乏「企業化」管理。攝影/莊焌楷

走私橫行 業者陷生存危機

「鰻苗資源管理,關乎養殖業的存續和發展。」韓玉山進一步談及近幾年引發多方爭議的「鰻苗走私」議題。台灣鰻魚養殖業者普遍期望能於國內將鰻魚培育成熟後再出口日本,一來不僅保障價格穩定,同時使日本在鰻魚供應上仰賴台灣。為此,台灣一貫禁止在國內鰻苗捕撈期間出口魚苗。

然而,長年來有許多黑道背景的商人介入其中,私下於禁令期間出口鰻苗,國內鰻苗捕撈量統計數據也明顯與實際放養量不相符。韓玉山表示,若非法流通鰻魚的網絡持續蔓延,現今的鰻魚業者將更加難以生存。

堅守出口禁令 守護國內鰻苗

為保護國內鰻魚產業,台灣自2007年,禁止於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捕撈期出口鰻苗。龍珠解釋,鰻苗分為早期(1112月)與晚期(23月),台灣主產早期苗,而日本則以晚期苗為主。他補充,每年7月下旬為日本的「土用丑日」(鰻魚節),而台灣苗種正好補足其時節需求,許多國內商人看準商機,不斷將其走私至日本。

台灣自2007年起,禁止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捕撈期出口鰻魚苗。攝影/林書煒

「日本依賴台灣苗,但走私會造成價格不斷抬高。」韓玉山指出,日本對台灣鰻苗需求迫切。而鰻苗走私至日本,通常會先運至「自由貿易區」的香港,再由香港進行合法轉送。這不僅增加高昂的轉運成本,使鰻苗價格節節攀升,長途轉運也易折損魚苗,進一步造成更嚴峻的資源短缺。

近年,《華盛頓公約》CITES)將鰻魚列為「瀕危物種」的動向日益顯著,若該趨勢成真,鰻魚外銷出口市場將不復存在,這使日本更迫切希望與台灣建立鰻苗交流、共護資源的互通關係。為此,日本提出合作構想,期望台灣放寬現行出口管制,而日本也為符合公平貿易原則,實質開放鰻苗出口。

「堅持鰻苗出口禁令!」黃先生強調,儘管日本為促使我國放寬禁令已調整其國內法規,但他深信若禁令解除,國內本就遭過度撈捕、走私出口的鰻苗資源將持續減少,直至耗盡。韓玉山也直指,台灣明訂出口法規卻執法不力。他建議,盼有效阻嚇走私商人,提高走私罰款,並將其納入刑法當務之急。若未來中央決議解除出口規範,也應採「有條件換苗」模式,並訂定合法貿易條例,而非毫無節制的輸出。

鰻苗漸枯竭,專家建議提高走私罰款,並將其納入刑法。照片提供/龍珠

降低設備成本 普及循環水養殖

「養魚要先『養水』。」巫宗樺強調,良好的水質對於養殖任何魚種都至關重要。因此,台灣在30年前從丹麥引進「室內循環水系統」。該技術經由水處理設備淨化養殖水,並將其循環利用,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這不僅能實現高達95%的水循環率,養殖密度還能從傳統技術的一噸水產出一、兩公斤魚獲,提升至2030公斤。

藉「室內循環水系統」淨化養殖水,並將其循環利用,以節約水資源。攝影/莊焌楷

「經營成功的,都花很多、很多錢。」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侯文祥直指,循環水雖為當今全球養殖產業趨勢,台灣卻因套件成本過高,業者無法負荷而難以普及,每年透過循環水廠區出產的魚貨量,甚至未達總產量的一成。巫宗樺也感言,國內農漁業的轉型與發展速度緩慢,台灣引進循環水技術已有30年之久,卻毫無精進,連國內買賣國際循環水設備的廠商,也長年販售相同系統。

為此,巫宗樺在過去六年中致力研發新型循環水模組。他導入新技術,並重新設計水質過濾器,將其體積縮減至以往的五分之一,以減少佔地面積、提升生產效率,且設備費用更只有市場上循環水模組的一半。巫宗樺盼透過成本的降低,能讓更多業者享受到循環水養殖帶來的優勢。

透過降低成本,讓更多業者享受循環水養殖的優勢。攝影/莊焌楷

「與其給他魚,不如給一支釣竿。」侯文祥呼籲,除了降低循環水設備成本,政府單位也應積極進行相關推廣,並提供業者更全面的技術輔導。他更建議,養殖專家與學者未來能成立「養殖顧問公司」,協助養殖業者規劃、巡查養殖場,並供他們技術學習管道,以達提升養殖產業人才的願景。

 

延伸閱讀:

臺灣漁業新景象 循環養殖是喜是憂?

<

p class=”entry-title”>智慧養殖省時省力 提高水產育成率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