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環保公衛

甘蔗渣化腐朽為神奇 廢物也能永續利用

記者 陳琪涵施喬恩、蔡仁翔/採訪報導

在現今環境破壞及氣候劇變下,人們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因應現狀,聯合國於2022年啟動全球限塑談判,目標於2024年完成《全球塑膠公約》的制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也於2022年4月正式公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但於2019年5月起,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就將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政策正式上路,取塑膠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材質製成的環保吸管其中脫穎而出的是,由台灣子弟黃千研發,並在第121屆巴黎國際發明展奪下金獎的甘蔗渣環保吸管。 

從零到露國際的甘蔗渣

玻璃屋滿所有能夠做為環保產品原料的植物纖維,除了甘蔗渣,一片片的稻殼、茶葉渣、咖啡渣沐浴在陽光下進行高溫曝曬。甘蔗渣研發公司的行銷專員曾柏翰表示,這個過程是為了讓原本含水率約50%的植物纖維,降低至10%以下,以利後續任何產品的製成及研發。

正在晾曬的農業附產物。攝影/陳琪涵

提及研發甘蔗渣吸管的動機及源頭,曾柏翰說明,2018年時因吸管插入海龜中的救援新聞引起大眾熱議甘蔗渣研發公司的執行長黃千本為農家子弟出身,當時任職於材料技術廠的經理,看新聞,回想起家鄉會將農業廢棄物燃燒作為肥料再利用。「能否將農業廢棄物跟塑膠問題結合做個解決呢?」黃千那時心裡有了這樣的疑問。於是開始回收農業廢棄物,嘗試再製成可以取代塑膠的環保材料。 

 

  • 綠色合材料:綠色複合材料是指組分材料中至少有一種是由天然資源獲取並能完全降解的複合材料。也稱為生物複合材料或生態複合材料bio-composites或eco-composites

資料來源/長庚大學校訊

玻璃屋中被曬乾的蔗渣。攝影/陳琪涵

幸運的是,自身擁有相關背景及技術的黃千將第一代甘蔗渣環保吸管迅速研發完後,剛好遇到傳統塑膠代工廠的二代接班願意轉型,從原本的塑膠材料替換為環保纖維材料,順水推舟之下,黃千去了2018年法國發明展參展試水溫。第一次參展的甘蔗渣吸管同時獲得金獎及評審團特別獎,因此吸引國際媒體對甘蔗渣產品的關注,國外廠商也陸續下單

因取得了第一次的成功,接二連三的研發出更多的植物纖維及產品線,例:杯子、杯蓋、碗筷、碗盤。現今則是正在開發鞋子、地板材、電腦機殼等。

永續的機會 環保的期許

除了蔗渣,咖啡渣也可以製成吸管。攝影/陳琪涵

曾柏翰表示,會研發甘蔗渣環保吸管等環保產品,初衷就是取代難以被分解的塑膠。澳洲客戶將吸管放入25度的堆肥箱內觀察其分解狀況,10到12周即會變為小碎塊。因材料在分解後會轉換為二氧化碳及水,並經過德國萊茵實驗室檢驗,通過家庭堆肥認證(TÜV OK compost HOME )但曾柏翰說,由於製作價格高出一般塑膠三倍左右,大部分廠商還是選擇較為便宜的塑膠製品。

曾柏翰表示,甘蔗渣環保吸管能夠被國際及台灣的大眾看見,是2018年歐盟開始禁用一次性塑膠,2019年台北市政府也跟著祭出「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政策,甘蔗渣吸管才在市面上被接納,後來隨著歐盟法規推動,逐步研發出甘蔗渣碗筷、叉匙等 

甘蔗渣製成的水瓶。攝影/陳琪涵
甘蔗渣製成的餐盤。攝影/陳琪涵

環保優劣大比 

曾柏翰表示,製甘蔗渣吸管的目的是取代一次性塑膠吸管宗旨取代塑膠,故會將植物纖維做到跟塑膠材料擁有相同的韌性、防水、耐撞及耐溫目前蔗渣環保吸管的材質除了能夠耐溫到90℃,不會如環保紙吸管軟化。但劣勢方面,甘蔗渣吸管在未開封的情況之下,18個月沒有使用就會有脆化的可能性。

利用甘蔗纖維製成的椅子。攝影/陳琪涵

循環經濟 循環利用

世新大學經濟系教授蘇怡如表示,循環經濟是要用「搖籃到搖籃」取代原本「搖籃到墳墓」的模式。而台灣在農業附產物的循環利用表現不錯,以蔗渣來說,台糖也有推行蔗渣養菇太空包,用蔗渣取代原本香菇種植所需要的木屑,不但讓被丟棄的蔗渣可重新利用,也避免樹木過度砍伐。 

談到利用農業附產物開發綠色複合材料,蘇怡如指出,研究人員在開發綠色複合材質時,除了要兼顧製造工法與流程外,符合經濟效益以便投入市場也是關鍵。蘇怡如表示,循環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在「能賺錢」的情況下達到資源循環利用。 

對於循環經濟的阻力,蘇怡如表示,消費者的觀念是關鍵。消費者心中或許有保護地球、支持綠色經濟的想法,但會因產品的價格、個人的方便等因素,在實際執行成效上有落差,還是需要政府用獎勵或立法的方式來解決。 

台糖環保處減碳循環組組長周佩蓁表示,台糖目前有善化、虎尾兩座糖廠,每年會產生十萬噸的蔗渣。目前台糖在蔗渣的重新利用上有燃料、有機堆肥、太空菇包三種用途。

台糖前循環經濟組組長張建成表示,台糖研發蔗渣太空菇包是為了取代本來種植香菇所需要的木屑,以達到菇類產業永續經營、蔗渣價值鏈延長與森林資源保護三個目標。此外,菇農出菇後的廢棄太空包可運回臺糖蔗渣堆肥場處理,除了降低菇農委外清運的成本外,也能使蔗渣得到完整循環利用。 

能夠被應用為綠色復合材料的農業附產物很多。攝影/陳琪涵

  • 太空菇包太空包栽培是臺灣使用最廣泛的菇類栽培模式國內使用的太空包材質一般是利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所製成之耐高溫處理塑膠袋,經攝氏121 度高溫處理仍不會變形或融化袋內填入所需栽培基質後,搭配相同成分做成的塑膠頸環固定袋口,塑膠袋反後再以棉塞塞住開口,即成未殺菌之太空包。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

別讓農業附產物淪為廢棄物 

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蘇南維表示,甘蔗渣若為在腐敗,即成為農業廢棄物,但在其腐敗前善加利用,就能從農業廢棄物搖身成為農業附產物,並透過專業技術讓附產物成為綠色合材料。而就台灣目前的科技,是有絕對能力可將農業附產物創造更大的經濟規模,但綜觀台灣綠色經濟產業,農業附產物再生為食具並未非常發達,只有少數幾間科技公司著重於此進行研究

蘇南維表示與台灣法規限制有關他解釋餐具屬於食品安全法所管,根據行政院衛福部《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第三條限制食品器具、容器或包裝不得有不良變色、異臭、異味、污染、發霉、含有異物或纖維剝落,因此要將農業附產物轉製成食具的過程就必須確保其無任何腐敗,且清洗過程要完全殘留任何洗劑。

此外,就成本而言,台灣由於地小,農業產值不高,農產品以進口為大宗,因此農業附產物所做的綠色複合材料也就相對少,製造成本會提升導致成品價格偏高民眾購買意願也相對較低。 

蘇南維感慨,要降低農業廢棄物的危害,還是要從根本解決。他解釋,要將農業附產物提煉成綠色複合材料,很有可能會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如空氣污染、水污染等,豈不是本末倒置?因此蘇南維認為從根本解決的方式,就是要教導民眾「惜食」的觀念,減少食物的浪費。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人知道經濟活動維持生產與消耗的模式會讓地球走向終結。甘蔗吸管的循環經濟告訴了人們,未來的市場是以向大自然學習、與大自然共存為目標。但是達成這目標需要政府、產業、學界等每一個台灣人共同努力。 

 

延伸閱讀:

可以吃的餐具 環保與方便兼顧

塑膠吸管引問題 政策漸進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