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陸建四接 外木山環境正義兩難

記者 簡品捷、黃筱涵/採訪報導

 

基隆外木山舊稱「木山澳仔」、「澳仔」是指自然凹入的海灣地形。為基隆港主要開發的漁港之一。附近有著名的台電協和發電廠。曾經走過繁榮基隆港的盛況,也見證基隆港的沒落。

漫步在外木山步道的途中會經過澳底沙灘,乘載著許多基隆人的兒時回憶。攝影/黃筱涵
許多釣客不論天氣好壞都會來到澳底漁港進行岸釣。攝影/黃筱涵

基隆外木山海岸線 遠眺北太平洋

外木山海岸是基隆市最長的天然海岸,總長五公里。沿著海岸線有著基隆市第一條自行車觀光步道,是條長三公里、寬1.2公尺的封閉型步道。從外木山風景區出發,沿途聆聽海浪拍打聲一邊欣賞遼闊的海景及壯麗的懸崖,中途經過乘載著無數基隆市民兒時回憶的澳底沙灘,最後抵達澳底漁港。

同樣位鄰近外木山的知名景點還有白米甕砲台,從基隆燈塔開始步行白米甕砲台步道,登上平台後可直接俯瞰基隆港、基隆嶼、協和發電廠,同時也是欣賞夕陽的最佳地點。在宜人的季節總會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郊山,為的就是親眼目睹基隆港的美景。

白米甕砲台視野遼闊,許多遊客特地搭乘大眾運輸到達外木山,結伴健行登上步道俯瞰整個基隆港。攝影/簡品捷

為了配合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協和電廠卻想收回這塊優美的土地,進行填海造陸的工程,將燃油轉為燃氣發電,興建「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俗稱的四接。對於這塊見證基隆眾多歷史的漁港以及當地民眾是一大重要的變化。

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張哲源,是永續海洋外木山工作室的執行長,自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碩士畢業的張哲源,畢業後便回到家鄉,將他的環境專業結合對家鄉深厚的情感投身守護家園的行列。

張哲源介紹自己從小生長的家鄉-外木山,家人在這居住已超過三代,對外木山有著深厚感情的他畢業後返鄉,為了守住他心中最珍貴的家園。攝影/簡品捷

張哲源表示,自外婆那一代便居住在這,自己從小就是看著三根煙囪長大的,從房間望出窗外只能看見三根大煙囪不分晝夜地冒出許多黑煙,擔心時代的變化和政策的跟進,下一代無法親眼看見家鄉僅存的自然美景,是一件相當難過的事情。

步行至外木山步道可清楚看見協和發電廠的三根大煙囪標誌與儲油槽。攝影/簡品捷

自然與人文交會 外木山特色祭典

外木山海岸線的發展對當地居民十分重要,漁民賴以為生的漁港以及當地民眾信仰基隆協安宮「海上王爺」,都是串連整個外木山海岸的文化。

俗語說:「落海靠媽祖,起岸靠王爺」,是深深烙印在漁港居民內心的一句話。基隆協安宮在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會舉辦海上王爺文化祭,大批漁船隨著王爺一起自外木山漁港出發,繞行基隆嶼和四大漁港,最後再回到外木山漁港,是當地居民相當重要的信仰。

放置於基隆協安宮的王船,在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會舉辦海上王爺文化祭,是當地居民相當重要的信仰。攝影/簡品捷

而填海造陸工程影響的不只是海上王爺祭的舉辦,也會影響到基隆港的航運。除了填海造地的18.6公頃外,會再向外延伸近570公尺的堤防,對於在台北港興建後就逐漸沒落的基隆港來說是種傷害,延伸出來的堤防和鄰近燈塔的LNG天然氣儲槽,安全上的疑慮將會使基隆港航運進出更加困難。

協和電廠四接2.0方案,計畫填海18.6公頃。今年七月再次提出東移方案,計畫填海14.5公頃。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製圖/簡品捷
基隆港的航運在台北港興建後雖不如昔日繁榮,但還是有不少船隻在港口等待出港。攝影/簡品捷

海洋資源遭破壞 美景將不復存在

張哲源同時提到,外木山海岸地形屬自然海灣,除了能作為港口使用,也是一處珊瑚礁的聚集地。在這裡有著將近七萬多株的珊瑚,東西向大約一百米的面積。而四接的興建會直接影響到基隆沿岸的洋流方向,不僅對航運造成影響,更是深深衝擊了海洋中多樣的生態群。

另一位海洋生態專家,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鄭暐表示,有人認為北台灣並非珊瑚礁的最佳生存區,但不代表北台灣的珊瑚就不需要被保護,全球暖化之下,珊瑚數量銳減,無論是生長在何處的珊瑚都值得用心維護。

位於外木山海岸底下的豐富生態,熱帶魚與珊瑚礁同樣也是值得被重視的議題。照片提供/永續海洋工作室

能源的轉換對於北台灣穩定供電是一大優勢,能源轉型還能降低環境污染,是基隆在地人的共同心願,但對於寄託數十年情感的當地居民,要將他們的土地以及記憶中美麗的海岸線剝奪,是他們最不想接受的決定。如何守護海洋淨土,尋求環境與開發的平衡,是基隆市民的一大難題。

延伸閱讀:

廢棄物重現生機? 人工魚礁大體檢

淡海輕軌二期經水岸 渡船頭燈塔恐遭拆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