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圍牆的牢籠 「男」以察覺的傷害

記者 陳凡卉、黃歆雅、吳冠諭/採訪報導

家暴」普遍讓人們聯想到男性對女性伴侶施暴,然而親密關係十分複雜,家庭暴力實際上也有許多形式。依據衛生福利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男性家暴受害者突破4萬2000人,相較2019年成長約26%,有越來越多的受害者願意主動通報自身困境,並尋求專業機構協助,這些「男以啟齒」的心裡話,在社會大眾逐漸重視與關懷下,不再求助無門而隱忍。

台灣家庭暴力通報事件被害人性別統計表。資料來源/衛福部保護服務司、製圖/吳冠諭

男性家暴受害 情緒勒索居多

在「男主外,女主內」、「男兒有淚不輕彈」等常見的俗諺中可發現,性別的不平等來自於從小觀念的養成,臺灣男性協會理事長陳柏偉坦言,過往傳統的性別觀念在潛移默化下,使我們認為男性在兩性關係中是權力的主導方。因此在男性成為受暴者的案例出現後,顛覆人們以往的認知,社會難以承認及面對「男性也有可能會是受害者」,這在心理學稱為「認知上的失調」,使雙方都被困在父權社會之下。 

在傳統的父權社會觀念下,男性容易成為家庭暴力的黑數(示意圖)。攝影/陳凡卉

現代婦女基金會主任吳姿瑩表示,家暴的發生絕非單一歸因,而是包括「個人層面」與「社會層面」等因素,前者如夫妻感情不睦、失業導致的心理壓力、家庭照顧分工不均、子女教養等問題,亦有少數是因加害人患有人格或精神障礙;後者則包含整體經濟不景氣、社會輿論批評、父權體制下的文化觀念等。這些皆都是導致衝突發生的原因。 

吳姿瑩進一步說明,男性家暴案件的發生通常是在「長期的家庭互動」影響下,過去可能曾是施暴者角色的男性,因年老後再無施暴、自主管理等能力,反而被照顧者施暴、虐待。但整體而言,男性遭受到身體或是肢體上的家暴傷害較少,多半為情緒勒索。

她也坦言,其實在我們的身邊,許多「親密關係」也潛藏「語言和精神暴力」的可能性;當一方開始剝奪另一方的自主權,其實很可能已是家暴前兆。 

親密關係有時可能伴隨著潛藏的家庭暴力 (示意圖) 。 攝影/黃歆雅

危機意識抬頭 多元管道協處 

現今資訊發達、兩性平等教育提升,社會較為開放進步,求助管道不再只限於女性,例如113從「婦幼保護專線」改名為「保護專線」,使更多家暴受害者能更勇敢地對外求助。台北市文山一分局家庭暴力防治官劉高宏表示,雖然家暴通報案件數量逐年上升,卻也顯示受害人的危機意識已然提高,且「再進案件」亦逐年減少,代表警政的介入和輔導是有效的。 

家暴通報案件數量逐年攀升。資料來源/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製圖/黃歆雅

吳姿瑩則提到,除《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以及不久前才剛通過的《跟蹤騷擾防治法》等法律層面的保護外,現代婦女基金會還致力於實務上的需要,引進國外的司法社工服務,並在2002年於台北市士林地方法院設置全台第一個「家暴事件服務處」,同時積極推動其他縣市漸次成立。 

吳姿瑩介紹由現代婦女基金會推動,全台首創「家暴事件服務處」。攝影/陳凡卉

劉高宏說明,目前公務部門有三個管道可提供協助,分別為警政、衛政及社政。「警政」即撥打110,為家防官的所屬機關;「衛政」則是證據採樣的醫院;「社政」為撥打113的社工協助所屬機關。

若經「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量表)評估為8分以上,將會開辦「家暴高危機會議」,由警政、衛政、社政三方一同協助受理。 

若經TIPVDA量表評估為8分以上,便會開辦家暴高危機會議。攝影/陳凡卉

成立服務專線 廣設心衛中心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科長李炳樟表示,保護令中個案僅約30%的相對人會走向「家暴人處遇計畫」提供精神、心靈、認知教育輔導,原因是不知道有此管道而沒有求助。他也提及,衛福部設立的男性關懷專線(簡稱男關專線)除了與家防官合作,透過家防官名片中附上專線電話,讓相對人、被害人了解,藉以宣傳此專線外,同時也透過政府預算輔助民間團體,提供預防性認知輔導,並給予正在打官司的相關人協助。 

男關專線主任楊伊伊則指出,撥打專線的原因五花八門,親人、夫妻間的互動、感情問題都涵蓋在內;其中以家庭相關因素,包括家暴占較大部分。特別之處在於,舉凡家暴個案中,皆以相對人致電居多,乃因大部分的受害人會選擇直接撥打113求助。 

受家暴男性往往不敢向外求助(示意圖)。攝影/黃歆雅

此外,李炳樟補充,除了結合民間網絡架設社會安全網,未來目標是希望達到與社區結合,廣設「社區性衛生中心」,並預計於2025年能在全台設立共71處社區性衛生中心,提供有需要的民眾心理協助;該中心不同於衛生所,後者提供的服務較偏向生理方面。 

女權興起肇生誤解 打破僵化性平思維

當男性家暴受害事件逐漸浮現在大眾視野,此時卻有部分聲音認為,過往性別平等較強調女權,導致女權氾濫。對此,吳姿瑩認為,女權主義的核心在於追求「平等」,且實際上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達到真正的「性別平等」。進一步透過各種指標來檢視性別平等的程度,例如薪資同酬率、女性當選首長比例等,可以發現女性取得資源的能力和權力,相較於男性依然處於弱勢。

跳脫僵化的性平教育,邁向真正平權之路。攝影/陳凡卉

然而,無論何種性別,現階段仍需面對社會的眼光、期待,與難以跳脫的既有世俗觀念和刻板印象,陳柏偉表示,必須打破傳統僵化思維的性平教育,不從生理性別劃分權力關係,而是藉由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來判斷,並自根本進行改善、消除認知偏差,營造更友善與平等的環境。

他特別強調,男性家暴的現象,絕非女性主義的反挫;換言之,家暴早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男性受暴」是社會上的既定事實,不該歸因女性主義的發展而造成,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各種形式的家庭暴力受害者。 

建立正確性別意識 愛是維繫家庭訣竅 

吳姿瑩呼籲,唯有透過「教育」的宣導,包括瞭解自己、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破除過去錯誤的刻板印象,以及親密關係相處之間互相尊重、信任、欣賞,保有各自的空間,建立健康的關係、擁有平等對話的權力,才能大大降低家暴的發生。

此外,陳柏偉也鼓勵男性能夠更勇敢的表達自我內心感受,使社會看見男性的各種樣貌,而不是只有過往大眾所以為的「權威」、「一家之主」等刻板印象。 

鼓勵男性表達內心感受,打破社會對男性的既定印象(示意圖)。攝影/黃歆雅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指出,維繫家庭的訣竅在於「愛」,建立家庭的過程容易遇到些關卡,包括金錢的運用、是否要三代同堂、小孩的管教,甚至出現「空巢症候群」(意即婚後拚事業、照顧小孩,小孩大了而夫妻間無共同興趣),容易造成關係緊張。

楊聰財提出「三明治表達法」:肯定、提醒、鼓勵,以避免衝突。他也提醒,最好不要父母一方扮白臉,一方扮黑臉,教育應平衡。 

吳姿瑩呼籲,家暴不分性別,每個人都需要在親密關係中時刻保持警惕,不讓「以愛之名」成為家庭暴力的藉口;若仍不幸遭受家暴,也能有自我覺察並向外尋求協助的能力,掙脫沒有圍牆的牢籠。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沒有圍牆的牢籠 「男」以察覺的傷害

 

延伸閱讀:

兒少家暴頻傳 即時通報降低發生率

COVID-19強勢來襲!新冠肺炎背後的家暴隱憂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