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兩性平等教育

焦點社會社福

沒有圍牆的牢籠 「男」以察覺的傷害

「家暴」普遍讓人們聯想到男性對女性伴侶施暴,然而親密關係十分複雜,家庭暴力實際上也有許多形式。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男性受害者願意主動通報自身困境,並尋求專業機構協助,這些「男以啟齒」的心裡話,在社會大眾逐漸重視與關懷下,不再求助無門而隱忍。

完整內文
國外報導顯示,美國《性別教育平等法》在體育方面最有顯著的改變。照片來源/CCO
運動

運動員性別平權的漫漫長路

2017年10月,美國女子體操奧運金牌得主瑪羅妮(Mckayla Maroney)揭露自己曾被隊醫性騷擾長達7年的不堪回憶,震驚社會。

體壇中性騷擾或性侵害事件不時發生,男性運動員也常成為受害者,由於身體構造以及強度上的不同,女性在遇到欺負時,往往處於弱勢,而求學階段是她(他)們最容易遭受侵犯的時刻。

完整內文
同志族群在教育部門口表達對性平教育的訴求。照片提供/翁維伶
文教生活焦點

家長免驚 性平教育≠性的教育

課綱修訂後,性平課程教同志和性探索,家長擔心小孩性向受影響,也擔心小孩探索性慾;而教師的專業度也參差不一,但在對性越來越開放的社會,到底能不能接受新型態的性平教育,待教育部及專家分析。

完整內文
隨著課綱修訂,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內容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製圖/蔡明圻
文教生活焦點

性平教育教什麼 多數家長霧煞煞

性別平等教育行之有年,但多數人仍不清楚其內容,加上「性別認同」、「同志教育」議題的興起,更引發家長惶恐,起而抗議,究竟在課綱微調後,第一線的教育者該怎麼教「性平」?而學生、家長該何從?

完整內文
新住民參與文化導覽。攝影/林志信
社會社福

打造「新」環境 移民逾52萬人

 近年台灣新住民人數已超過52萬人,其生育子女人數亦超過36萬人,由於生活背景、文化差異等因素,新住民相較於一般人,無論在求職、生活或是福利等趨於弱勢。為了改善環境,使其能盡早適應生活和解決困難,政府和民間機構須提供完善的服務,協助此類家庭發展。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