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維儀、楊子萱、黃朱莉/採訪報導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於9月8日於蘇格蘭巴摩拉城堡駕崩,享耆壽96歲。根據《紐約郵報》報導,在各界紛紛向英國王室致哀時,一名於美國卡內基大學任教的非裔教授安雅(Uju Anya)卻在推特上表示「聽說一個偷竊、性侵、種族滅絕的帝國君主終於要死了,希望她受到莫大痛苦。」此番話引起極大的爭議,最終此篇貼文以違反社群規定「希望他人遭受生理傷害」為由遭推特下架。
現居奈及利亞的前駐台外交官之子Haruna Namairage表示,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將奈及利亞人劃分階級以利統治,認定膚色「比較白」的黑人是相對高貴的。殖民者將人民區分貴賤、高低,如此沉重的標籤時至今日仍存在於部分奈及利亞人的觀念裡,對於人權的進步形成難以跨越的窒礙,並造成人民之間的鴻溝、內爭。
對於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逝世,Haruna坦言他並不感到惋惜。他認為在英國殖民時期,奈及利亞的宗教、種族、文化皆被嚴重迫害,種種的傷害至今仍未解決。除了文化層次的創傷,還包含大量資源掠奪,使殖民地無法發展應有的經濟資源。他舉例英女王的權杖上鑲了來自非洲的鑽石「非洲之星」,並無奈地笑道英國應是不會歸還的。在推特就有推文指出,這顆鑽石能提供7萬5000名南非學生的高等教育費。
殖民地的哭喊-肯亞茅茅起義事件
1952年肯亞發生一起軍事衝突,史稱「茅茅起義」。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楊肅献表示,這場流血事件的起因,是肯亞當地農民長期以來對於其土地被殖民者掠奪而心生不滿,因此在伊莉莎白尚是以公主的身分出訪肯亞時,攻擊了當地的白人軍官。爾後,英國殖民軍隊介入並展開暴力鎮壓。據楊肅献所述,這場武裝事件導致十幾萬的肯亞人民成為階下囚,他們在牢裡遭受不當刑求,且性侵事件頻傳。
知名Podcast《一歷百憂解》主持人李文成引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經典臺詞形容此次事件——「如果文明是要我卑躬屈膝,那我們就讓你嚐嚐野蠻的滋味!」他認為英國人不僅待非洲人如二等公民,又以社會達爾文主義合理化入侵殖民的行為。英國詩人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更曾經出版一首名為《白種人的負擔》的作品,影射殖民行為是高貴且具慈善性的。
李文成表示,2013年英國政府正式為此次事件向肯亞致歉,並在2011年向受害者賠償1400萬英鎊。此事件官方記載死亡人數為1萬2000人,非官方資料更是高達2萬人以上。賠償金額換算下,平均一位受害者僅能得到約1166英鎊,相當於3萬5000元新台幣。根據同年英國政府預算編列報告統計,當年度光是農工業建設預算就有20億英鎊,社服預算更高達200億英鎊,英國政府於此事件的賠償,李文成認為顯然不公。
槍殺自己人的孩子?血腥星期天的絕望之歌
同屬大英國協的北愛爾蘭因為多數人信奉與英國國內相同的基督新教,因此沒有跟隨愛爾蘭獨立。然而北愛爾蘭當地仍有少部分天主教徒,因為反對英國的統治而組成了「愛爾蘭共和軍」。楊肅献說,當時愛爾蘭共和軍與渥斯特的警察衝突頻繁,因此英國方面派遣手段嚴苛的傘兵部隊至北愛爾蘭。起初,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以為此軍隊是英國派來維和、保護他們的,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李文成表示,愛爾蘭共和軍因為多次在英國境內的設置炸彈,地點包含各地的垃圾桶、甚至是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的床底下,因此一直被視為恐怖組織。英國政府基於安全考量,亦曾經下令禁止英國境內設置垃圾桶以避免被投放炸彈。然而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襲擊仍多次造成慘痛的傷亡。
楊肅献說,因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襲擊猖獗,因此北愛爾蘭頒布了一項法令「政府得以不經審判、不需傳票即可關押北愛爾蘭的政治犯」,引起北愛爾蘭人民極大的反彈。李文成形容這項命令和現今香港的《國家安全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皆顯現執政者對於基本人權的蔑視。
1972年1月30日,北愛爾蘭民權協會(Northern Ireland Civil Rights Association)針對這項法案發起遊行以表達反對立場,根據當地醫生雷蒙德.麥克(Dr. Raymond McClean)在書籍作品《The Road To Bloody Sunday》中所述,此場遊行估計有逾1萬5000人參與,且當中多為平民。然而英軍司令部卻收到報告指稱有愛爾蘭共和軍的狙擊手參與其中,因此下令傘兵部隊武力鎮壓,血腥星期天便在此降臨。
根據BBC報導,這場悲劇導致13個年輕的生命就此凋零,其中六位死者年齡未滿18歲。楊肅献表示英國針對此事件進行了兩次調查,在2010年的最終審判中承認此事件的傷亡者皆為非武裝平民,不具危險性,因此英軍射殺之舉為非法行為,並由時任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 公開向傷者及家屬致歉。
為紀念此事件,愛爾蘭四人樂團U2製作了一首曲子《Sunday Bloody Sunday》,歌詞充滿著對於血腥星期天的震驚與悲憤。並以「這首歌我們還得唱多久?(How long must we sing this song?)」的反詰語氣,表達對於世界和平的渴望。
殖民主義的遺毒?現代的反王室之聲
英國王室在17世紀發生光榮革命後,正式轉變為君主立憲制,意指英國王室無法在未經過議會做出裁決、同意前,擅自宣布政策的通過與否。於此革命發生的同時,也讓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愛爾蘭人民對新王威廉三世的上位不滿,爆發了嚴重的衝突事件,成為至今未解的北愛爾蘭問題之開端。
過去英國在海外殖民地所建立的制度,對部分國家來說確實有所助益,像是英國在殖民香港時,建立許多利於經濟發展的財政制度,使其成為當今亞洲金融中心之一。相對的,也有部分非洲國家,像是奈及利亞,認為英國過去的殖民政策的不值得稱為美談。楊肅献表示「殖民的創傷總是難以平復的!」英國的帝國主義意識太強烈,導致在殖民海外地區時手段過於強硬,服從與不服從的下場相差甚遠。
Haruna提及英國過去將奈及利亞以南北部作區分,北部所產的資源,包括金錢、礦產、糧食等,英國會將它運到南部以發展當地經濟,甚至在南部地區詆毀北部,藉此挑撥南北關係。一但南北分裂,英國便能以介入調節紛爭為由,更快速地統一兩區。這也導致奈及利亞國內自1960年宣佈獨立至今,依然難以達成兩地的和平共識。
Haruna憤慨的說,英國當時以膚色為由,將非洲人民分為上、下流階層。上流階層依照安排擔任地區管理者角色,但決策實權依然是英國;下流階層的人民則淪為勞動人口,只得從事勞力活或是苦役,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先前奈及利亞被殖民時,該地區人民亦曾被要求將原有的姓名,更改成基督教義中的英文名字,如John、Philips、Mark等等。
針對非洲國家人民對於伊麗莎白二世的離世感到慶幸的說法,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表示,英國王室不能在政治、政策上做出干預與決策,對於過去英軍在殖民地的暴行,英國女王制止的權力有限。英國過去以有色人種、種族對非洲殖民地區人民施加不平等、殘暴的對待,導致現今曾受到殖民地區之人民提及英國,充斥著「愛恨交織」的複雜情緒。
因此伊麗莎白二世逝世,英國王權交替之時,脫英聲浪此起彼落。然而楊肅献認為,前殖民國脫英並不是件易事。他解釋,大英國協並不完全是君主制,國協本身並不會干涉成員國的內政,加入或許對國家發展還有些許好處,像是能與其他國家維持經濟互動。然而一旦脫英成功,這些國家也不見得會在國際上有更好的發展。
殖民統治兩樣情 香港的戀英情節
西元1841年至1941年及1945年至1997年期間的香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香港的主權於1997年才由英國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中,自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上任直至香港回歸中國,長達了45年的港英時期在女王的掌管下度過。女王辭世消息傳出後,藝人們於社交平台上展開悼念,香港主持人兼演員杜汶澤9月9日於臉書發文感謝女王所做的一切,香港網友們也紛紛於貼文下留言,流露了對女王的悼念之情。
香港已脫離英國殖民25年,卻對於英國仍懷有深厚情感。東吳大學港生Leo Wong認為,香港人民在得知女王逝世消息後,紛紛前往英國領事館悼念的主因,多為對現今中國政府的不滿。而英國與中國政府管理香港最大的差異在於「信任」,英國給予香港人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們有能力自理並讓人民享有最基本的權利;反觀中國政府則安排指定的人選擔任香港的民意代表,且特首選舉也非每位公民皆有權利參與。如今香港的大環境變動劇烈,英國便成為香港人移民的最大選擇。
在台香港籍人士朱太太也補充:「這一輩的香港人都是跟著女王一起成長的」,比起政治領袖,經歷過港英時期的人民更將女王視作家中長輩、老朋友一般看待。在那個香港電視還沒有24小時播映的時代,每當節目播放結束時便會出現女王的頭像,告知著一天的結束並讓他們能夠安心入睡。就連看病的診所裡也會懸掛女王的相片,彷彿所有安然度過的日子也都是受到女王的庇佑,這也顯示出他們與女王不可切割的情感。
提到港英時期的英國給予香港之實質上的貢獻,朱太太指出,第⼀個是菁英教育,第⼆個是國⺠住宅,這兩點成了窮⼈翻轉階級的最大機會。國民住宅分為「廉租屋」—繳納低廉的房租即可入住,以及「居者有其屋」—以低於市價的價格銷售房屋給人民。
另外她也提及地鐵與紅磡海底隧道—香港特首麥理浩任內打造由九龍通往香港的海底隧道,皆為英國殖民時期為香港帶來大量便利的建設。最後她也坦言,不論是哪個政權於香港執政,只要是德政,香港人民都是會感謝的。這也說明,香港人民之所以如此嚮往並懷念港英時期,並非只是對英國一昧的迷戀。
同為英國過去殖民地的香港及非洲國家,對於英國的態度卻如此兩極。楊肅献解釋,英國過去的殖民制度讓香港成為了國際的金融中心,相對於中共的統治,英國予以香港人更多的自由,因此香港對於英國的態度是接納並擁抱的;然而非洲的殖民統治不如亞洲那麼完善,導致人民的憤恨至今無法被撫平。
Leo也提及,英國人殖民香港最大的目的在於經商,因此帶動香港的經濟;相比而言,英國殖民非洲國家多是欲掠奪其資源及人力。
楊肅獻表示,英國在經歷美國獨立後對於殖民地已不再緊抓於手。與西班牙及葡萄牙不同的是,英國相對和平地允許殖民地紛紛獨立,但對殖民所造成的畸形化政策卻難以擺脫。
19世紀的英國日益強盛成為海上霸權,在繁盛的榮景之中為世界帶來眾多影響與改變,而人民之於國家與殖民母國之間的情感,更是難以一言以蔽之。歷史的傷痕無法改寫,卻能成為借鏡,當生而為人的尊嚴與權利受到當局者壓迫,人們誓死捍衛自由的決心,在任何時空背景下皆是偉大的。在日不落帝國沒落之後,Haruna Namairage盼望昔日的殖民地能重拾曙光,迎接屬於他們的黎明。
延伸閱讀: